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用文化塑造“夜上海”的灵魂 电力服务为临港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第8版:上海新闻/专版 2019-12-26
深夜影院、深夜书店、夜游博物馆、夜游浦江……

用文化塑造“夜上海”的灵魂

当戏剧走出剧场,走进更有烟火气的商场,会是怎样一种体验?昨晚,上海虹桥丽宝乐园DRAMABOX(戏盒)推出的体验式戏剧“谁是大美人”迎来市民追捧。如今,艺术贴近消费已渐成时尚,更成为商场主动寻求的一种新业态布局。本报记者孙中钦摄影报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浦江两岸流光溢彩,让全球游客和本地居民都能体验到“不夜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不断跳动的城市脉搏。嘀嗒、嘀嗒,时针继续转动,凌晨的大光明电影院,年轻人抱着爆米花三三两两地入场,这是申城首家开通周末夜宵场的电影院。

一座城市的夜间经济质量,是考察其国际化程度、文化品格和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迈向国际消费城市,上海的“夜间经济”理应更有文化的厚度。只有夜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贯穿文化之魂,才能打响“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而在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城市开放的包容力和创造力。

文化赋能

申城夜生活更丰富

今年7月到9月,黄浦区和宝山区的14家博物馆联手推出夜游项目,拉开了上海“博物馆之夜”的新篇章。当时,夜游上海博物馆的机会全靠网上“秒杀”,排队的人群中最多的是“两大一小”,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

从人民广场移步黄浦江畔,赶到“水上大舞台”听相声演员抖包袱,观演后在“龙船”上体验一番“船宴航班”,一边品尝精致美食,一边欣赏浦江夜景。美食、美景和传统剧目,成为“浦江夜游+文化”的亮点。

同样别具风情的演艺新空间还有“海上梨园”。举头可见陆家嘴金融区现代城景,俯首又能阅尽老城厢的市井繁华,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正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底蕴。

今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尤其重视文化在夜间经济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本市将打造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对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驻场秀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秉持包容审慎态度,并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多元化都市夜游项目。”

由此,夜晚的上海,不再只有“深夜食堂”和酒吧,以文化为主调的夜生活变得愈加丰富。

多元融合

讲好新时代故事

除了将各类文化活动“延时”到晚上,用“夜间模式”满足更多人的消费需求之外,夜间经济的“文化味儿”仍需更进一步,要用上海的历史文化基因,为夜间经济注入灵魂。

在《夜间经济学》作者叶丁源看来,每个城市的夜晚都应有属于它的不同美感,历史文化是决定性因素。

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其夜生活的丰富度享有盛誉,正是因为它们各自的演出、顶级赛事、夜间博览与游乐项目等各有特色。

“白天是城市的皮囊,夜晚才是他的灵魂,而文化与精神的内核是城市夜间经济的灵魂。”叶丁源认为,有必要深度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基因,同时有针对性地导入国际化元素,在本土化的底色中加入国际化的颗粒,打造出个性夜间品牌。

而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新新也认为,目前上海依旧缺乏常年驻地演艺作品,顶尖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数量不足,对周边有吸引力的夜间节庆文化活动不足。“‘上海之夜’应该强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上海城市文化为引领,以多种艺术形式,讲好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故事。”

创新业态

多方协同来“掌舵”

夜晚是城市的另一面,健康而又活跃的夜间经济,从一个侧面彰显着“城市精神的引领力、开放的包容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掌舵这一艘“夜航船”,必定需要多个平台协同。

元旦将至,各类新年集市人气火爆,更有跨年大促等活动。上海轨交日前宣布部分地铁延时运营,12月31日(周二),部分轨交线路将执行周五延时运行图方便乘客晚归,当天晚高峰,部分线路还将提升运能,获得不少好评。今年以来,黄浦、静安、浦东、杨浦、虹口等多区都任命了“夜间区长”和多位“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新官”上任,不仅仅是“值夜班”,更要做好资源协调,为夜间经济中的创新业态争取更多空间。开放、创新、包容,是百多年来的历史文化为上海塑造的品格。面对蓬勃发展的夜间经济,这一品格也应融入我们的城市治理之中,共享精彩“夜上海”。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