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广告 从大码头到大源头 首届“翻译奖”评选范围及奖项设置 带市民“阅读”老上海 未来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出去
第16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12-26
“翻译摇篮”上海首创文学艺术翻译奖 每三年一次

未来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出去

草婴书房

草婴手稿

翻译大家草婴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本版图片 朱光 摄

“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积极打造一个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高规格、高品质、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翻译奖项,推动新时代上海文学、艺术翻译事业的发展。”昨天下午,在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以下简称“翻译奖”)新闻通气会上,市文联党组书记、首届翻译奖组委会副主席尤存介绍说。

继往开来 全新引领

近代以来,上海就是中外文艺交流的“大码头”,在文学上更有“外国文学翻译摇篮”的美誉,拥有傅雷、戴望舒、孙大雨、草婴、方平、钱春绮等众多名家及作品。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当时的文坛主将如鲁迅、茅盾、郑振铎、巴金等都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大力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同样人才辈出、作品丰富,李叔同、陈歌辛、郑正秋、徐悲鸿等人一边从事翻译,引进大量世界优秀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一边开展原创,不少优秀作品被翻译到了海外,传播广远,成为佳话,他们都是中外文艺互相交流、彼此推动的典范。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时代的上海传承、延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文化底蕴和精神。

2019年初,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5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设立翻译奖,打响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议”的提案(0858号),呼吁在上海成立文学艺术翻译奖。“今天,‘翻译奖’正式创设。我们将通过公平、公开、公正方式评选和表彰近年来优秀的文学艺术译作,相信能让全国、全球的文艺精品更多地进入上海,也使新时代的沪上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这样说。

囊括舞台 涉及电影

据组委会介绍,首届“翻译奖”将于2020年正式运作,评奖只在申报时在世的翻译者的作品中进行,申报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后拟定为每3年举办一届。具体奖项设置上,除文学翻译奖外还将设立表演艺术翻译奖,包括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外舞台作品被引进到中国演出,这首先就得进行翻译;而中国的舞台作品要想走出国门,翻译是必须进行的第一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说,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就更需要翻译来搭建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上海领全国之先设立‘翻译奖’,顺时而为,一定会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一百多年前,电影传入中国,让国人有机会不出国门就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情,在这一过程中,影视译制也应运而生。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负责人夏恬说:“今天,我们更需要把‘好故事’拍成电影,让我们的‘好电影’走出国门,让我们的‘好翻译’深入更多外国友人的心中。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的设立,希望能吸引更多翻译爱好者加入进来,用影视译制的形式,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