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旅游年卡
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拍摄于 松江影视基地
上海越剧院向浙江富阳越剧团输出《红楼梦》版权
“创新空间大赛”中的扬州慢书店
长三角文博会上文创产品多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本报记者 朱光
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人缘相亲,长三角一体化文化之行,既在2019年推进,也是2020年的引领。交通畅行带来文化交流、文旅融合。文艺院团的长三角巡演、交流、互助,更是促进技艺提升、情感共融。这辆文化列车,走过影视基地、戏曲舞台、美好生活空间……最终将呈现在长三角文博会上。
1 一条文旅融合交通线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对打造一个整体性的、品牌化的“长三角文旅圈”提出了明确部署,将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纲要》推出之前,一条串起“名城、名湖、名江、名山”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杭昌高铁杭黄段开通运营,极大缩短了南京、上海、杭州至安徽黄山的时间成本。这条高铁沿线共有7个5A级、50多个4A级旅游景区。三省一市将联合打造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未来,中外游客用一个周末,足以从“人间天堂”杭州腾挪到“人间仙境”黄山,赏西湖美景、吃千岛湖鱼头、看浩渺富春江、品质朴古村落、观黄山日出、尝徽菜美食……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则已联合推出“长三角PASS”旅游年卡,首批推出“沪杭宁版”“沪杭版”多款,一张卡最多可免费畅游沪杭宁三地的71个景点。今年,我们就可以“跟着考古去旅游”,三条3日游路线,分别以“重拾文明火种”“阅读王朝变迁”“以诗歌纪行”为主题,串联起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浙江的“新科”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江苏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以及安徽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未来还将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非遗去旅游”等新路线。
2 一片影视基地成联盟
去年6月16日,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三省一市主要影视拍摄基地在上海倡议建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推动影视拍摄服务的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
这项合作机制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牵头,包括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胜强影视基地、江苏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浙江象山影视城、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基地、安徽滁州长城梦世界影视城等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影视基地。
早在1987年央视影视基地在无锡落成,点燃了建造影视基地的“星星之火”。如今,长三角影视基地已有30多个,其中车墩影视基地——又名上海影视乐园,因为拍摄《情深深雨濛濛》等题材而闻名。1999年启动的这一基地,将开发建设17万平方米的二期,目标为“老上海拍摄基地、高科技制作地、大文旅目的地”。今年先建成的是13个高科技摄影棚。这一有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基地,内核将以高科技驱动。
3 一群戏曲联动大汇演
戏曲源自地域文化里的乡音乡情——因而原本就是长三角地区的“共通语言”,尤其是越剧、淮剧、扬剧、锡剧、绍剧等等。随着人口迁徙,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各层级的戏曲联动汇演将愈发频繁。
长三角戏曲联盟中心就已落户川沙。去年夏天,上越牵头,携手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举办了三地青年戏曲演员“夏季集训营”,给演员上课的有扬剧非遗传承人李政成、昆剧名家柯军、李鸿良等。去年10月中,上越新生代带着原创实验戏·曲《绿袍情》走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嘉善等地上演。就连嘉定区真新街道的“百姓梨园情”长三角地区戏曲演唱大会串也已经办到第三届。上越还以“院团共建”“版权输出”“传承基地打造”等方式,让富阳越剧院演出了《红楼梦》,盛况空前。
戏曲是地域文明的延伸,也是百姓情感的慰藉。长三角文化中,戏曲早已跨过地域,如影随形于各地人民的生活之中。上海各大戏曲院团的巡演,也早就突破长三角,前往大湾区、大西北……今后,戏曲联动大汇演的态势,将日益繁荣昌盛,对于带动地域文化、兴盛传统文化,形成新一波追寻中华民族传统审美乃至生活方式的浪潮。
4 一项美好生活创新赛
今年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年。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以“美”“好”“新”为目标,为百姓挖掘出一大批散落在长三角各个城市角落的文化空间。
浦东滨江步道22公里上,每一公里一个望江驿,自从注入了红色文化、现场直播等概念后,从一个个休憩亭,转型升级为一个个书房、直播间,今年还将聚焦地域特色,连缀成浦东文化“长廊”。在扬州,“扬州慢”书店仿佛能改变人们对时空的感知,流连于历史与当代之间,阅读与现实之间……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主办,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东方财经·浦东频道承办的这一大赛,还撬动了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各成员单位参与支持。大赛评委会主席蒯大申教授说:“大赛的举办,反映了人们不但关心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而且日益关注空间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着社区基层文化空间的存量改造升级,一些高大上的文化艺术活动也日益融入社区文化空间。如粟上海社区美术馆,楼下是菜场,楼上是美术馆、咖啡馆、书吧,烟火气与文艺范儿无缝衔接。城市空间“小而微”,文化属性“暖而精”,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温度和人文。
5 一个文化产业博览会
通往长三角的文旅融合特快列车,终将驶向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去年11月24日闭幕的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有12.8万人次参与,现场交易金额4.5亿元,最大单笔交易5360万元,总签约金额超50亿元,探测出了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体的无限热力、无限潜力。
长三角文博会是我国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文博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贸促会共同打造。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展览面积达5.4万平方米,规模较首届增长两倍多,共有870余家参展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文化机构参展。同步举办一场主旨论坛、15场主题论坛、三场“区城联动”活动、66场发布活动、五场专题经贸配对会。
据悉,今年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将在“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有更大提升。在经历“创办”和“壮大”的两届后,今年要在参展单位、展会规模、展览方式、展会影响力等方面逐步与国际著名会展接轨,争取成为获国际UFI认证的国际品牌文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