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峰会去年十二月在伦敦召开
去年六月,在板门店举行了朝美韩三方会晤 本版图片GJ
关键字 斗
2019年,交锋无处不在,国家间的博弈交织出国际格局演变进程。全球化时代,这种国际格局的演变,又将所有相关国家裹挟在内。
其实,国际格局将如何演变,取决于每一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选择。最能凝聚各方共识的,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决心。捍卫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美欧纷争不断伙伴关系再疏远
2019年,美欧分歧扩大,矛盾加深,摩擦加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进一步疏远。
经济上,美欧战火再起。去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了向大型互联网企业征收数字服务税的法律草案,将使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受到重大影响。随后美国首次对法国发起301调查。12月,美国称正在考虑对包括法国葡萄酒在内的多种欧盟产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去年10月初,世贸组织裁决后,美方宣布对欧盟大型民用飞机加征10%的关税,对欧盟农产品和其他产品加征25%的关税,并称有权随时进一步上调加征关税或调整受加征关税影响产品的范围。欧洲多国表示强烈反对,称准备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进行报复。去年底,美国贸易代表表示,美欧贸易逆差高达1800亿美元,欧洲存在大量的贸易壁垒,将与欧洲谈判解决此事,这意味着美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外交上,美欧之间在气候变化、伊朗核协议、对华关系、对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去年在法国举行的G7峰会没有发表联合公报,足以说明美欧共识多么少,分歧又是多么大。为帮助欧洲企业绕过美国的制裁继续与伊朗做生意,德法英三国在去年初成立了新“贸易往来支持工具”,年底前又有6个欧洲国家加入了这个机制。美国还一再向欧洲国家施压,要求他们在5G建设中排除华为公司,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主要的欧洲国家明确答应美国的要求。尽管华盛顿极力阻拦,意大利还是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成员。去年12月在伦敦举行的北约峰会史无前例地讨论了中国议题,关心中国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欧洲国家明确表示无意视中国为“敌人”,不愿随美国起舞。去年12月20日,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对俄欧合作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耳其流”项目实施“域外制裁”,美国“长臂管辖”激起欧盟以及德国强烈反对,这只会加深欧美在对俄关系上的分歧。
安全上,美欧龃龉不断。去年8月,美国宣布正式退出《中导条约》,严重冲击欧洲安全,欧洲国家深感忧虑。特朗普执政后一直敦促北约欧洲成员国提高军费开支,遭到德法等国反对。去年10月,美国不跟欧洲打招呼就从叙利亚北部撤兵,给该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反恐形势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也令北约的欧洲盟国大为光火。马克龙因此警告北约处于“脑死亡”的状态,称“美国正在背弃我们”,欧洲应该团结起来保卫自己,这一言论引起特朗普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回应。在美国显得越来越不可靠的背景下,德法都支持建立“欧洲军”,让欧洲为自身安全负起更大责任,淡化美国“保护伞”角色。在乌克兰问题上,“诺曼底模式”四国峰会时隔三年之后于去年12月9日在巴黎举行,取得一定共识,显示马克龙推动欧洲人处理欧洲问题政治意愿。
美欧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变化所引起的。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追求美国优先,与欧洲传统盟友在理念和利益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导致欧洲对美国越来越失望,美欧关系跌到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不过当前欧洲还存在一丝侥幸心理,希望看到2020年美国大选后会有新的领导人使美国外交重返“正轨”,这样美欧又可以重归于好。但是如果特朗普获胜连任,那真无异于要敲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丧钟了。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吴心伯
半岛风云再起僵局中寻求破局
过去一年里,朝美关系高开低走。新年伊始,朝鲜领导人发表元旦讲话,希望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并承诺不再制造、试验、使用或扩散核武器。2月,朝美在越南河内举行峰会。然而,各方因朝美可能伴随朝鲜至少部分弃核、朝美关系至少有所改善所燃起的期待,随着峰会戏剧性的不了了之破灭。
即便如此,朝方仍期望再开峰会,并且朝美韩在去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在朝韩边境非军事区实现了首次三方会谈。但在进入下半年后,朝美工作层会谈全部破裂,美国继续其制裁朝鲜的严厉立场,而朝鲜一方面连续实施“重大试验”,另一方面放出狠话,“已做好准备对美国奉陪到底”。
自前年平昌冬奥会后,朝美关系的改善曾一度突飞猛进,令人目不暇接。2018年6月,朝美两国领导人在新加坡实现了历史性的会晤,朝方领导人亲自表示只要美国不再敌对,朝鲜愿意全面弃核。美国领导人则在事先未同韩方协商的情况下,当场宣布将停止美韩军演。对此戏剧性一幕,世界愕然。坊间关于朝美两国领导人或携手冲刺诺贝尔奖的传闻,一时沸沸扬扬。
去年2月,朝美再接再厉,计划在河内的新一轮峰会上搞定朝鲜弃核、朝美和解的“路线图”,朝方事前对此期待满满,领导人在出访前前所未有地对民众做出了峰会将会成功的明显暗示;但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则忧心忡忡,担心特朗普看不清朝鲜“假弃核、真拥核”的实质,怕他们刚愎自用的总统被一个年轻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这一事实表明,朝美事先并未在工作层就谈判做好充分准备。朝鲜弃核可能并非虚情假意,但它必留后手,以防美国过河拆桥。美国却不设身处地,坚持朝鲜必须首先全面弃核,否则免开尊口。朝美谈判底线的大幅落差,导致了谈判的失败。
为促成朝美对话,韩方竭尽全力,努力为朝美双方创造条件,降低平壤与华盛顿之间相互设立的谈判砝码,但依然无法说服美国采取分阶段的谈判方式。美国不仅顽固坚持朝鲜必须率先弃核的先决条件,还在美韩分担驻韩美军成本问题上对韩施压。
尽管朝美就朝方弃核与双方改善关系问题上的谈判停滞不前,但朝鲜仍延续了其不进行核试与远程导弹试验的克制。同时,朝鲜积极开拓对俄中两国的外交关系,试图在与大国博弈之间找到新的出路。去年4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会谈。11月,朝鲜第一副外相崔善姬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举行会谈。
去年,中朝关系是围绕半岛局势的一大亮点。年初,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访华,实现了两国元首在一年内的第四次会面。中朝保持密切沟通,已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常态。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实现了中朝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建交70周年之际的历史性互访,也使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晤在短短15个月内达到五次。在访朝期间,习主席提出了“三坚定”立场,即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坚定支持朝鲜社会主义事业,坚定支持朝方实施新战略路线,坚定支持朝方为政治解决半岛问题、实现半岛长治久安所作出的努力。临近年底,中俄还共同向安理会提议部分解除对朝制裁,并提交了政治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决议草案。
可以研判,今年朝美关系仍将斗而不破。在各自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后,再开峰会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复旦大学教授 沈丁立
《中导条约》被废美俄博弈又升级
2019年8月2日,由于美国坚持退出,俄美《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世称《中导条约》)失效。
作为冷战走向终结的标志性成果,《中导条约》的意义在于:第一,1987年由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代表美苏签署的这一条约,禁止双方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该条约的实施大大降低此后较长时期的核军备水平。第二,《中导条约》营造的缓和氛围,推动了东西方冷战最终走向终结。
特朗普上台后开始了从美俄双边已有战略协议框架中的脱离。在俄罗斯看来,通过指责俄方,美国要推诿退出《中导条约》的责任。但实际上,退出《中导条约》,不过是世纪之交以来美国一系列单边战略行动中的一部分而已。用普京的话来说,这是美俄关系走向倒退的根本原因;包括北约东扩在内的一系列战略扩张,挤压削弱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导致了美俄关系恶化,也导致了战略武器领域竞争的卷土重来。
而在美国看来,俄罗斯不但在乌克兰危机中敢于对峙,在叙利亚战场上实际上取得优势,而且认为俄军队已经开始列装优越性远远大于中程导弹的高超音速武器等一系列先进武器。因此,美国要退出《中导条约》,要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反导系统;要大大强化在北约东部战线地面部队的应急部署;要通过经济制裁、政治施压、网络攻击等一系列手段围堵俄罗斯。
随着美俄战略武器竞争态势的重新回归,全球安全形势的稳定受到直接挑战。《中导条约》中止后,美俄之间唯一的战略合作协议,即美俄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协议将在明年到期。如果不续签,意味着两个核大国间将完全没有任何军备控制条约。根据美方专家评估,特朗普政府还是有可能反对延长条约。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虽然使得美俄有可能重蹈战略武器的竞争,但是,现代科技进步层出不穷的条件之下,美国已经很难重回冷战独霸的局面。美国此举虽然大大恶化了国际安全环境,但是不能动摇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民要求维护国际稳定安宁,抵制重回核恐怖阴影之下的坚强决心。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冯绍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