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本报记者问市长:如何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当好“店小二”让“特斯拉速度”成常态
第4/5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0-01-21

本报记者问市长:如何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奋楫争先、只争朝夕,在上海有了实实在在的诠释。昨天上午11时15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刚刚闭幕,市政府就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不到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上海市市长应勇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关于经济增长、临港新片区、养老、垃圾分类、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等问题。

第一个问题来自人民日报。“目前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上海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稳增长、稳预期?”“你这个问题很大很重要。”应勇表示,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了今年本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6%左右。要以稳增长的硬任务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奇迹。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会不会让民生保障支出也相应收紧?”有记者发问。“正如这位记者的提问,由于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确定的地方财政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应勇表示,要坚持以收定支的理念,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这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政府。”

政府节约下来的钱用到哪儿了?要保的是两个“只增不减”。确保用于社保、低保、医保和教育等基本民生的支出只增不减。要确保用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城市发展后劲的支出只增不减。

来自路透社的记者临时将“长三角”的问题,调整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提问。应勇对此回应,上海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责成市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他还友情提醒上海市民,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大,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共同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如何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本报记者现场向市长发问:如何进一步增强全市养老托底保障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应勇说,养老服务要进一步增量提质,市政府把养老服务持续作为政府的实事项目。今年政府的实事项目也已经明确,要新建50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老人助餐场所,新建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此外,在回答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提问时,应勇为市民们提供了有意思的好去处:上海为中心城区许多老建筑设置了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知道这些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传奇故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到这些老建筑去打卡。”

此外,应勇还就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就业、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最后,应勇说,再过几天就是新春佳节,借这个机会向全市人民、媒体记者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鼠年吉祥,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进步! 本报记者 宋宁华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