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
两年前,我读完《山家清供》后,对吴土荣说,我想给兄开一个食单,兄帮我试验一下,这其实是南宋作家林洪的食单,你如果试验好了,我们到富春江边富春山里找个地方品尝。吴是我老家的餐饮高手,开有一间很大规模的酒家,桐庐菜做得地道,还会书法,是个有文化的大厨。
百节年为首,庚子年马上来了,我整理出这份食单给老吴,包括十二道菜,一道糕点,一种酒(连着使用的酒杯),一种茶。
碧涧羹第一。杜甫有诗“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这首诗老长,记录的是《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在越中吃晚饭时的情景。这不就是芹菜做的汤吗?是的,不过,选择什么地方的芹菜还是有讲究的,《吕氏春秋》说:菜之美者,云梦之芹,云梦就是现今的洞庭湖。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讲:白下的水芹实在太好吃了,白下就是现今的南京。材料你自己选,以“芹献”(这个典故你自己查,见《列子·杨朱》)作第一道菜,别像笑乡下人一样笑话我。
蔊(han)菜第二。林洪说,朱熹喜欢酒后吃点蔊菜,朱大文豪还写有两首蔊菜诗,其中一首是:“灵草生何许,风泉古涧旁。褰裳勤采撷,枝箸嚏芳香”。蔊菜长在什么地方呢?水边,沙地边,甚至石头滩上,到处都是,我们小区里也有,富春山脚严子陵钓台边,严滩的乱石滩中,长的蔊菜,特别好吃,是严光三餐的必备吗?不知道,我猜是。蔊菜又叫辣米菜、江剪刀菜,估计用开水焯一下,浇点麻油就可以吃了。
太守羹第三。有羹字其实不是羹,南梁蔡撙担任吴兴太守(今湖州)时,饮食不打扰乡里,只在房前种些白苋、紫茄,作为日常食物。这两种菜都清爽,不过还有更清的官员菜,春秋时代,公仪休做相国,他妻子在自家院子里种点冬葵菜,公仪休毫不客气地拔掉,理由是“与民争利”,他的意思是说,自己种了菜,那以种菜为生的老百姓的菜就会卖不好。紫茄,我们桐庐人叫落苏,我最喜欢削成片状,猛火炒,再加几瓣蒜。
傍林鲜第四。竹笋长得正盛时,就在竹边扫叶生火,煨熟竹笋,味道特别鲜美,取名“傍林鲜”。石室先生文与可,苏轼的表兄弟,他做临川太守时,有一天,正与家人在煨笋,忽然收到苏轼的书信,信中有诗云:“想见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胃中”,文与可读到此,一口饭喷得满桌子都是。笋的做法太多了,我不多说,我要吃煨笋。
土芝丹第五。土芝就是芋头。选个头比较大的芋头,裹以湿纸,用煮酒和糟涂其外,以糠皮火煨之,候香熟,去皮温食,有温补功效,千万别用盐,用盐散精气!唐玄宗时,有个叫懒残的僧人(又懒又残),将芋头放到牛粪中煨,有人来喊他,他理都懒得理,还说:“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哈哈,这土芝丹真诱人,寒冷的冬天,弄一炉火,煨得芋头熟,天子也不如我!
元修菜第六。林洪说,他读苏东坡写老朋友巢元修的《元修菜》一诗,每次读到“豆荚圆而小,槐芽细而丰”,总要跑到田间地头去找,元修菜到底是什么菜,找啊找,二十年都没有答案,直至碰到从四川来的人问了才明白,原来就是“豌豆苗”。豆苗嫩的时候,采来洗净,用真麻油炒熟,然后下盐、酱、姜、葱等佐料。我忽然想起,伯夷叔齐兄弟俩,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采薇”,那“薇”,不就是豌豆苗吗?还是野生的。
拨霞供第七。就是林洪所说的雪天,得兔,涮锅。我们回百江老家过年,老爷子总是千方百计地高价弄来两只野兔子(近年来越来越少),年三十晚上,最受欢迎的,就是野兔烧萝卜丝,这是我们家经典“拨霞供”。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