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时多,浦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群还在不断弹出新留言,“完成排查7人,居家隔离17人。”“13人信息有出入,已核实”……从早到晚,微信群信息没停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们一点也不敢马虎,认真查看、记录。1月24日,上海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为切断可能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对来自重点地区的人员采取居家或集中隔离14天的措施。疫情当前,社区医护人员在居委、公安等方面帮助下,上门登记信息,监测健康状况,严密守住每一个疫情散播的可能性。
配合观察 道声“谢谢”
一对到武汉探亲回沪的夫妻,几天前回到了位于浦东的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掌握了信息后,派出两位家庭医生上门核实情况。昨天上午,医生敲开了房门,说明来意,夫妻俩很配合地拿出户口本。
登记好信息后,医生为屋内所有人测量体温。一家人的体温暂时没有异常。“这个病有潜伏期,你们还要在家继续隔离观察满14天。”陈医生告别前叮嘱说。男主人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前两天还有另一波人上门来登记过。“谢谢你们啊,大过年的还在工作!”
密集“上门”任务在身
“小张医生,你不休息啊,怎么又来了?”闵行某小区内,76岁的石阿姨看见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小张。2天里,小张已经4次经过自家门前,却没来看自己。石阿姨从新闻里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小张负责上门核实小区里有没有湖北来人。
“石阿姨,现在这段时间尽量少出门,等我过阵子再来看你!”小张说,“为了防控疫情,需要和同事挨家挨户敲开房门,测体温,还要与之建立微信联系,关注实时健康状况。小张坦言,虽然平时也会为家床病人服务,但如此密集地进小区“上门”,还是第一次。而她的同事在这个春节期间也几乎都没休息。
14天坚持 打卡问候
“体温36.8℃。”今天,是杨浦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小张的第3次“打卡”。她已经连续3天与这名居家隔离的女学生视频通话,观察身体状况。女学生从武汉回上海过年,“主动”告诉了楼组长。信息马上报上去,数据又回到社区,小张负责走访。
“你做得很好,签承诺书,接下来我每天都要来问候你。”小张说的“问候”,其实是每天2次的测体温。
“之后将每天两次对隔离人员进行测体温,了解身体状况。”14天隔离观察结束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解除隔离,小张说。
先送口罩“再谈条件”
“这是免费发放的口罩,这两周建议你不要出门了,如果要到人群密集处请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上海利用技术手段,梳理两周以来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并对已在沪的重点地区来沪人员,严格实行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14天的要求。家庭医生小朱,因上门核实遇到过不配合的案例,几次下来找到了经验——“先送东西再谈条件”,想不到这招挺管用。
“考虑到去过武汉的人,可能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医生们上门都带着消毒用品、口罩和温度计,这些产品都是免费送给居家观察人员的。”小朱说,由于正值春节,居民旅游、回老家的人多,好几个人根本联系不上,还有的手机也不接,反复核查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反复核查 避免疏漏
“您家有没有人去过武汉?有没有咳嗽、发烧、气促?”这些问题,都是医护人员上门一定要提问的。浦东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告诉记者,上海落实属地原则,加强社区排摸,确保没有疏漏,该中心收到的列表上有55名人员需要上门核实,还有49人居家观察。一名男性居民出现感冒症状,他从重点防控地区回沪,吃了退烧药后体温降下来。但按照要求,社区医生还是为他拨打了120。
杨浦区也有一名重点地区回来的市民,居家观察期间跑到公司去了一回。社区发现后赶紧派人上门,告诉他不能随意乱走动。杨浦家庭医生小茅这次担任街道联络员,一天打了五六十个电话联络沟通,并提醒大家做好防护。他说,居家和集中观察对防控疫情十分关键,需全市发挥社区作用,共筑社区健康防线。从保护家人和亲友的角度,可以尽可能减少被感染的风险。从维护公众健康的角度,可以尽可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