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铭
去年一整年,音乐会听了二十几场,各具特色,无法谬赞谁为“最”。不过,兴致袭来,不去凑“大交响”比拼的热闹,让我将三场并非“热点”的音乐会“串烧”一番。
去年11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与英国协奏曲团合作共演巴洛克歌剧选曲,表演了维瓦尔第《受伤的新娘》,切斯蒂“围绕着我崇拜的人”,还有亨德尔的几首咏叹调。这位夜莺成功地初试了巴洛克,而英国协奏曲团也献演了普赛尔、泰里曼的几首巴洛克器乐作品。我刚从十月份琉森,伦交等“高大上”的音响中出来,巴洛克确实令我感到耳目一新。人声不再张扬煽情的颤音,弦乐器也收敛了揉音。最吸引人的是巴洛克音乐的特色:不停模进着的动机,时而绕耳的卡农或赋格,经过缠绕动机的一个长句才抵达终止式。一个乐章、一种情绪。从头到尾,旋律连绵,中间没有结束感。欲从“抑”到“扬”,须得另起炉灶,建立新乐章。
没几天,英国小布里顿乐团呈现用弦乐三重奏乐队来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又是巴洛克!全曲首尾相同的咏叹调加三十个变奏大致还是那种风格,不过不再“铁板一块”,出现了一些松动。一个乐段不再是一种不变的情绪。有的变奏乐段不再是被一个乐句霸占,出现“换气”,乐句呼应着对称、平衡的问句、答句、前句、后句,起承转合四句,这不正是巴赫在“预示”着早期古典主义的分句风格。
如果说这两场音乐会让我体验了巴洛克到古典的过渡,那么薛颖佳的钢琴独奏会则是从巴洛克直奔早期浪漫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选了门德尔松。而巴赫另一首被誉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巨著《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也被薛颖佳拿来与门德尔松的同名乐曲一起展示。音乐会下半场进入海顿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展示了古典主义最重要的曲式——奏鸣曲式的魅力。特别是贝多芬第21钢琴奏鸣曲《黎明》,其第三乐章回旋曲式中的基本主题也有非简单的反复,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动机展开,并用主题变奏快速奔向尾声。
这串音乐美食让我品尝了从巴洛克经古典到早期浪漫,音乐风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