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书法 七律五首 我去工厂做口罩 旅客 谚俗入印 化俗为雅 古韵遗风今犹存
第14版:夜光杯 2020-02-04

谚俗入印 化俗为雅

沈嘉禄

三年前,一个酷热难当的夏天,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看到建国兄又有新印花绽放在醒目位置,而这次意外的惊喜来自印文的出奇出新。八枚印花,内容均为上海地方的俚语民谚,比如“抱佛脚”“人来疯”“一本三正经”“求人不如求己”等,耳熟能详,琅琅上口,同时还刊有他的一篇文章《沪谚熟语能入印》。建国兄在文章中说:“自从上次刻了八方沪谚熟语印后,受到同道的好评,以为上海老闲话用传统艺术的老形式表现出来,恰到好处。”这就是他刻这路闲章的初心,不由得让我击节叫好。他将大俗化为大雅,为古老的篆刻艺术浇灌文学与风俗的养分,拓展了中国篆刻的表现空间。

以民谚俗语入印,此前少有人尝试过。据建国兄说,韩登安先生治过一方“起马人”,这对他是一个启发。韩登安杭州西泠印社社员,曾任该社总干事,兼龙渊印社常务监事,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起马人”的意思应该就是“起码人”,这是谦逊的定位和独善其身的警策,在建国兄心中引起回响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他也奏刀为自己治了一方“起马人”闲章,自戒之余兼向老前辈遥致礼赞。

后来,建国兄在《新民晚报》“上海闲话”专版上开设了沪谚熟语印的专栏,每周一期,连同版面上上海方言植入的小品写作,在上百万读者中间引起阵阵喝彩。

上海的沪谚熟语,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见微知著地见证了一座伟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上海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上海人的品性与风度,也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尤其在特定的场域、语境、情势中,传递了上海人处世待人、评判时事的机警与善意。

比如“看人挑担不吃力”“花好稻好样样好”“行得春风有夏雨”“吃人一口报人一斗”“脚馒头浪打瞌目充”等,体现了农耕文明对上海市民生态的深远影响,而“照排头”“出外快”“有心有想”“别苗头”“勿上勿落”“有数有脉”“工夫卖铜钿”“求人不如求己”“闷声不响大发财”“吃力勿讨好”“兜得转”“头子活络”“有花头”“看三四”等,又折射了上海走向商业文明阶段城厢社交空间的微妙变化和市民的精神状态。再比如“小家败气”“人来疯”“好白相”“推板一眼眼”“猪头肉三不精”“做人家”“有腔调”“路道粗”“现开销”“老克勒”“茄门相”“笃悠悠”“身宽勿如心宽”等,表达了市民阶层评判人事的尺度或生活态度。

这些沪谚熟语很难在普通话或外国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个中奇妙精微,唯有上海土著能够体察,而且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恐怕也只能莫名其妙啦。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应该用方言来确定自己的族群“血型”和成长历史,这决不是要排斥普通话,也不是要排斥外省人,恰恰相反,我们要友善地提醒潮水般涌入上海创业发展的新移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上海这座城市,融入上海人,融入上海生活的日常,成为快乐健康、奋发有力的新上海人。那么有些文化密码必须知晓,这是城市门户的钥匙,也是上海人心灵的钥匙。普通话或外国语不能精准表达的意思,上海方言可以轻松表达,这个你应该能听会说。

语言不仅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每个时代文化信息的载体。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因为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从来就包容各地民众创造和长期积累的精神文明。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海方言首先拜上海一方水土的造福,也是一百多年来吸纳各地移民后大融合的结晶,是上海人民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传承上海方言,就是传承上海地区的文化基因,那么给沪谚熟语一定的文化认知和地位,也是对文化基因的明确编码或标注。

今天,周建国从他第一阶段创作的沪谚熟语印中精选了一百二十方付梓成书,我表示热烈祝贺。建国老同学嘱我作序,区区深感荣耀,我以作家身份从文化层面谈点体会,至于技术层面,浙派徽派、汉白元朱、瓦当四灵、穿带铁线……我这个“三脚猫”就不敢“瞎三话四”了。

(本文为周建国《沪语百印》序的节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