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吉祥如意(篆刻) 鸣春 家乡(水彩画) 教老婆给我剃头 植物的生存之道 不一样的风景 上海守城守家记
第15版:夜光杯 2020-03-09

上海守城守家记

秦文君

这次特殊的疫情,打乱了无数中国人心心念念的佳节,一段本该自在的长假变了色。从1月20日这天起,我和先生忙着取消亲友们的聚餐,退掉预订好的车票和宾馆。女儿萦袅原计划2月上旬返沪,我们紧急联系她,说好先不买机票。我和先生也逐渐成为足不出户的守城守家者,还是其中的坚定分子。

武汉的朋友曾说,上海的守城者和我们守城能一样吗?这话没错,但无论身处何处,为把病毒闷死,在家中自觉守上数十天,这样的冲击太大了,甚至在挑战人性。我稍好一些,努力做到神经大条,先生不一样,他特别爱好户外活动,属于上海人中“脚头轻”的——平时有事会心急火燎跑出去,没事也会跑出去很远,转转书店,闲散走走的那一类人。处在非常时期,我叮嘱他注意防范,取消每晚的外出锻炼,他总算点头答应了。

一天早上,我发现大门的保险开着,问下来才知他趁我起得晚,每天一早会出门转一大圈。那之后,我沦为家里的门卫,每天早早起床。想想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就和先生一起盘点家里可用来锻炼的器械,将客厅变为临时健身房,那之后,少出门才算真正落地。

守在家中的日子,经常隔窗眺望淮海路,原来的人海、车海、商海、学海都不见了。尤其是天气好的大白天,天空非常澄净,阳光暖暖地普照,路上却没有漫步的行人,没有小孩的喧闹,这寂静如空城给人空落落的感觉,这记忆和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忧伤和恍惚:这还是我的上海吗?

相比之下,喜欢夜晚,待到各家各户的灯纷纷亮起,周边璀璨一片,仿佛云开日出,暖意陡升!每一束亮光仿佛在说:我在,你在,他也在。也许我们素不相识,也许我们说着南腔北调,此刻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为上海守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被动承担,而是和许多人一起努力铸就一个平安的世界。

守城的日子里,时时被海量的信息陪伴,也被它包围,有怀疑,有悲伤,也有对民间智慧由衷的赞叹,更多的是升腾而起的感动。触及魂魄的主题不外乎两类:救人和助人。看到一线医护人员的壮举和仁心,深深折服。爱美的年轻女医护赴疫区前剪下秀发,看得人禁不住泪眼模糊。快递小哥们昂着脑袋,载满货物,小车慷然地穿行在空寂的马路上,这一幕太难忘,带着本能乐观的小哥,不平凡,多金贵。偌大的上海,运行肌理井井有条,物资充裕,是多少人的默默付出,多少人度过不眠之夜。

难以横刀立马,去前方救人性命,但可以自救,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尖锐的不安,去思考该做的,能做的。认识社会和人性有无穷无尽的机缘,在特殊的日子里,朋友们声援前方,以各自的方式尽菲薄之力,用善举参与救人和助人。其实,守住自身的真诚和善意,何尝不是最完美的自救!在守城的日子里,不少作家沉下心奋笔疾书,翔实记载抗疫中的人性之光,整理这段非常时期的理性痕迹,让痛彻的感觉、民众思想碰撞的轨迹和个体的记忆用文学的形式留下来,永不遗忘。

女儿萦袅牵挂我们,把一些实用的防疫信息发送给我们,尽己所能,跑遍城内的大小药店去购买口罩,可惜都断货了,连当地最大的网购渠道也无口罩供应,最后她终于在一家装修公司的门店买到一批口罩,当即千里迢迢邮往国内。滞留在外期间,她开始埋头创作《小熊包子系列》第三季,还是不由自主地将抗击疫情的情境融进了故事。

对于参与守城的孩子,何其不易!孩子天性好动,喜欢亲近人,亲近大地和阳光,整天窝在家,旺盛的精力找不到出口,无聊会找上门来,消磨着人的意志。其实,对抗无聊最有效的办法,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忙起来。不妨找有趣的事做,找能传达友爱的事做,找能让自己长本事的事做,或许也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人有了目标,无聊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

今天的孩子们真是任重道远,世界留下了太多的难题,在等待未来者做出优雅而科学的答卷。这次人类和新型冠状病毒搏斗,可以说是人类和病毒相互认知的过程,以后这样的搏斗是艰巨而漫长的。无数的挑战在前面,期待未来的小主人们,保持天然的勇敢,努力求知求真,崇尚科学,延续理性,热爱并善待大自然,在困境中不害怕,让爱和坚强,善良和勇气永不停息。

在上海守城的一个多月里,我给小读者写信,另外还写了不少信,是给老母亲写的。我多年不给老母亲写信,她就住在离开我一条街的小区。89岁高龄的母亲听力不佳,不愿接听电话,记性也不好,看报纸往往会前看后忘记。为她送饭菜的阿姨回乡过年去了,我每天安排她的营养餐食,给她写信,把字写得格外大,便于她在我不在身边时能反复读。信里会分析疫情,反复叮嘱她万万不要出门,写的全是实情,读起来仍有一点像小小的恐吓。母亲把这些信珍惜地收起来——在特殊时刻,对于年迈的母亲,这些信就是爱。

爱和责任是这世界永恒的光,也是人们抗击疫情的最朴素的动力所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