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正 摄
大夏书店二楼露台就能 望到华师大文史楼 易蓉摄
陇上书店的外墙也是与社区对话的“留言板” 采访对象供图
校园书店在店面陈列、图书推荐、文创设计上凸显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众多爱书者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记者 易蓉 郜阳 实习生 顾悦宁
说起大学书店,大家总会怀念上世纪90年代那批独立书店的浓浓书香,也难免惋惜近年来包括大学书店在内的实体书店的纷纷凋亡。
1984年,新民晚报头版曾刊登了一则短消息《大学书店将开业》:由7家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开办的书店,专门发行上海高等院校出版物,河南中路159号的门店一度门庭若市,学术氛围浓郁。
时光流转,近两三年间里,随着鼓励实体书店的相关政策出台,上海的高校陆陆续续出现了一家家新书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沪上高校校园或周边开业的实体书店已有三十来家。
与大学校园一样,这些书店正静待疫情退却,等待师生回归。
政策扶持 大学书店接力开张
疫情影响下,大学的书店还未复店,这个“寒假”有点长了。但是,组织线上讲座、新开微店、直播荐书、培训员工,大家都没闲着。
上学期期末,上海交通大学的“文创·书里”、华东师范大学的“知先堂”和上海体育学院的绿瓦体育书店接连开张。
大学书店迎来春天?
近年来,《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上海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中央、地方政策发布,明确对校园书店给予场地和租金等方面的减免优惠,纳入“文教结合”项目等支持。去年7月,教育部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
“我们一直关注社会实体书店,但原来高校书店曾是‘空白’。相关政策推出后,一批高校书店在‘文教结合’项目的支持下开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记者从市教委获得的上海高校实体书店建设项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本市已落实两批17所高校实体书店的扶持,其中已开业的有13家,第三批的申报工作也正在开展。
为开业喝彩 更要为可持续喝彩
尽管政策扶持下,高校书店获得不小的支持,但经营问题仍然是绕不过去的坎。“我们应该始终追问,上世纪80、90年代红火的校园书店为什么都‘死’了,近几年我们曾支持过的一些‘校门口’书店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最后也关了?”徐炯指出,在新书店开业迎来阵阵喝彩的热闹中,不应该低估电商冲击下,实体书店整体销售份额仍在下降的现实困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钟书阁校园书店是首批开业的高校校园实体书店之一。“营业以来,校园实体书店读者以学生为主要群体,来店需求主要是阅读与自习,对于购书或喝咖啡等消费的意愿不高。”钟书阁校园书店负责人说,“营业额少了,书店自然有经营压力。钟书阁是连锁店,因此校园实体书店还是依靠公司在支撑运营,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一家大学书店对出版社来说就是千万家小型图书分销商之一,图书进价空间极其有限,因此销售价格是扼住所有实体书店经营咽喉的困难。“目前我们主要靠学校教材销售和政府扶持勉强平衡收支。”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店长徐风华坦言,实体书店就算给予师生一定折扣也难以与网店价格竞争。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店定位于高品质人文社科书店,而且书店从不拒绝顾客的“拆书”要求,只要想看就可以拆开,不买走也行。图书选品获得师生认可,陈子善、毛尖等都是常客,新品动销周转率达到了六成,这对实体书店来说是很好的成绩。开业一年大夏营收不错,但仍然是餐饮占大头。早晚客流小、寒暑假淡季的“学校特征”也是困扰包括大夏在内的大学书店的另一难题。
作为天猫“无人书店”,带着强烈的“未来感”重新回归大学的志达书店,从另一个逻辑坚持实体书店的价格。“区别于线上店讲究折扣、促销的体验,实体书店就应该是另一种体验。”创始人罗红有自己的坚持。尽管志达的背后是线上图书销售头部公司上海悦悦图书,成熟的电商物流、庞大的库存、丰富的出版社和作者资源都为志达书店输送支持,但书店在财务上仍独立核算。“大学和互联网是志达书店的两种基因,缺一不可。我们用十多年互联网电商经历积累的部分经验来运营书店,带来更高的效率、可控的成本,以及对用户和市场的敏锐度。”这是另一种经营形态。疫情下的“假期”志达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本来罗红的工作电脑里早已规划好2020年整年活动安排,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线上活动的策划,志达邀请名师直播讲座,新开了微店配合社群营销,还策划了“云游出版社”带大家去看关于书的故事。
困局依旧 能否在大学被打破
上海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李鑫十多年前选择在复旦旁边安家,就是想和书店比邻而居,却没想到见证了复旦步行街周边的十来家书店的凋亡。如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购买方式都发生改变,转型是大势所趋,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阳说。其实上海相关政策已有指引,建议打造“实体书店+互联网”的O2O模式,探索优化出版物现代供应链系统等。
熟悉跨界营销方式的王宇,促成书店和华师大出版社合作,将“薄荷实验”书系的封面印在挂耳咖啡的包装上推出联名咖啡,最近在华师大出版社的网店里卖得不错。陇上书店曾尝试“一本起印”“网订店取”等业务,计划建设会员体系,利用华理出版社的一些数字资源作为福利,最近通过“书店直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书店。“未来或许能够出现更多元的合作模式,譬如出版社能够给我们提供样书,让更多读者有机会打开它,对它感兴趣。”徐风华说。
志达书店更因独特的“基因”而走在实践前列。开业近两年,志达书店的社群已经积累到过万粉丝,而且“黏度”很强。罗红非常重视社群的运营,因为线下店要完成“纵深”耕耘,就必须知道用户需求是什么;而另一方面,口口相传带来的品牌认可和信任度除了带来用户,也带来资源。“从营收、用户活跃度、线上活动点击量等一切数据来看,目前,我们的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罗红说,“我们也希望,大学书店能够形成一个联盟,交流经验、共享资源、结伴发展。每家书店应该找到自己独有的特色,差异化发展。”
专项支持下的高校书店更应强调公益属性。“这使得学校能够借助社会力量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使命。”工程大校长夏建国告诉记者,学校希望以实体书店为载体,加强文化育人阵地建设,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更令人欣喜的是复旦青书馆。在校方支持下,这间书店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的模式,实现了复旦学子的自主运营。学生团队的活力是无穷的,自去年4月开业以来,青书馆已经举办了超过100场大小文艺学术活动。
不同的方式,同样的努力,大学书店的复兴让校园多了一群对书有热情、有情怀的经营者。“或许正是这批具有创新力的新‘外行’加入,能够打破框框条条,给传统的书业‘内行’一些启示。”徐炯透露,未来将逐步为大学书店建立交流和共享平台,总结案例经验分享,鼓励对书店有积极性的有志、有情、有能力的人加入进来。
冬去春会来。随着师生们重返校园,大学书店能否如回暖的春意,缓缓润泽校园,慢慢唤醒更多求知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