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上海市委携手中智提供云求职就业服务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招聘被迫移到了线上举行。
去年年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列入规划范围,人才流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之一。高校毕业生是否愿意加入这场“流动”,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近日,记者走进一处处“云端”招聘会,看各高校、各用人单位是如何破解疫情之下的求职难题的。
大数据助“精准匹配”
3月10日,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云开幕”,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帮助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精准匹配”,助力疫情下的就业。应届生在线完成能力测评,系统则根据其意向岗位进行智能化测试题推荐,通过测评后得到人才能力图谱及毕业生的简历信息等,再精准推荐岗位。这场网络招聘会已有超过1500家企业报名,发布了20000多个招聘需求。
同样是前天,上海财经大学的“空中双选会”吸引了2251人,1590名学生在线投递了12410份简历。疫情影响下,“云宣讲”“云面试”一场接一场,各高校联合企业、招聘平台为毕业生在家求职提供积极渠道。
长三角人才需求旺
软科系统收集长三角“双一流”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近六成的毕业生留在学校所在地就业,但“走出去”的毕业生依然钟情于长三角,其中上海的人才“虹吸效应”最为显著。软科高教观察员陆若云分析发现,上海高校毕业生留沪就业意愿最强,9所有本省就业数据的学校中,8所在70%以上,平均值达74.47%。
尽管属地化就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但近年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浙人才需求增加是显而易见的。“浙江、江苏人社厅每年都会组织当地较好的单位到上海高校巡回招聘,尤其是近两年就连徐州、连云港、盐城等苏北城市或是绍兴、宁波等地级市也都纷纷各自专门来上海招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志强颇有感触。
上海财大校友於康毕业10年,成了长三角人才流动的“桥梁”,在杭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从事毕业生人才引进和就业服务工作。“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引领下,城市间高校的联系、互动、合作越来越多,我们服务的对象也从本地区的大学生延伸至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就业和人才政策,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红利。”他说此前举办的两届长三角地区人才招聘大会,吸引了上海重点高校超过4000多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参加,去年他参与组织杭州企业回到母校及其他上海高校的引才专场活动上,学生们赴杭就业的意向也明显提升。
择业看重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国家发展中的个人机遇。疫情期间,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参与了雷神山医院等19个防疫医院设施建设,这家具有“铁军精神”传承的央企,在线招聘获得20万人次关注,这两天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上海财大的线上双选会上也颇受上海学子的关注。中建八局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兼中建管理学院上海分院院长郜伟介绍说,企业在转型升级进程中集聚优秀青年人才,一起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事实上加入中建八局的年轻人都很好地展现了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许多重要项目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接下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也将聚焦长三角区域高校,加大对建筑、融投资、法律、管理等专业研究生、博士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我们一直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眼界放宽,寻找发展有潜力、人才需求大的机会,来考虑自己的生涯规划。”黄志强说,多年来上理工每年组织“送生上门”,让学生直接、直观地到长三角招聘会或用人单位感受需求和机会。2020届毕业生符敏慧刚刚签约了一家企业,小符觉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将给年轻人带来机遇,期待在区域化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奋斗梦想。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