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面对面,就视频和微信;不能进校园、下企业,就“云来云去”空中搭鹊桥。这样的招聘方式让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应聘时间不耽搁、单位不遗漏、环节不缺少。然而,这种特殊招聘的幕后,校企双方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值得毕业生们感念。
复旦大学岗位精准供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复旦大学第一时间响应,发布“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暂停各类线下招聘活动的同时,着力建设线上校园招聘系统,打造“行业直通车”系列专场双选会,多层次多类别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将于近期举办金融、公共卫生、生物医药等三场分行业“线上双选会”,后续还将推出国企、科研机构、医疗单位等多场综合类及行业类网络招聘活动,预计超过50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岗位超过万个。毕业生可在线浏览企业信息、提问、投递简历,与用人单位互动答疑、进行视频面试,实现双方供需精准对接。
复旦大学积极加快在线就业精准服务转型,推动全流程、立体式、个性化就业服务模式。发布《毕业生线上就业服务指南》,面向所有毕业生提供网上签约等全流程就业手续办理,推出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等线上资源,依托公众号矩阵推送职业测评、求职技巧、就业心理和招聘信息合集,阅读量超过万人次,搭建立体式生涯教育线上课堂。为进一步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一对一线上咨询、简历门诊和远程面试服务,在特别求职季为毕业生保驾护航。
同济大学专人限时办理
近日,该校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5位2020届毕业生通过线上招聘渠道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相关单位达成签约意向。
同济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搭建层层覆盖的就业信息宣传网络。通过“同济大学就业信息网”、“同济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全面精准的就业通知和招聘信息。
同济就业中心借助电话、邮箱、微信、留言等渠道,实现与学生需求的“一站式”互通对接。一方面安排专人负责处理各渠道中的咨询问题和意见建议,做到回应时限不超过一小时;另一方面随着线上咨询工作的运作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咨询主题的格式和安排,提升接待学生咨询的效率和归类。针对毕业生急需的毕业去向登记、推荐表制作、报到证办理等就业手续,学校努力减少审核流程,基本全部实现在线办理。目前,各类线上咨询和手续办理的周均接待量超过100人次。
上海体院拓展就业空间
为帮助广大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充分做好就业准备,提升就业技巧、增强求职技能,上海体育学院首届大学生求职简历大赛已于3月9日同步开启。4月,学校还将打造“校友企业直播间”和“就业集中训练营”等活动,探讨在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市场需求背景下,体育师资、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定位,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断探索,助推学校就业工作进一步开展。
随后,学校还将推出“生涯云课堂”系列线上就业指导课程,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生涯工作室、学生工作职业生涯团队平台、校外就业专家等,邀请校内外资源组成“就业咨询导师”团队,针对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落户政策、生涯咨询、少数民族学生择业等多个方面开展线上指导课程服务。
华东师大优化就业服务
3月5日下午1点,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马瑶瑶作为第一位面试者,在甘肃省庆阳市参加了上海电信的视频面试。她说:“作为一名毕业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确感受到一定的就业压力,但学校就业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特别关心我们,经常发布各类招聘信息,网络面试就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辅导员团队依托学校就业中心平台,主动联系对接上海电信、中国电科23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与毕业生专业匹配度较高的用人单位,广泛发布招聘信息,积极组织学生投递简历,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考虑到线下面试的空间限制,学院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调,一方面充分依托用人单位的在线面试系统或线上平台,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参加应聘面试;另一方面辅导员团队优化就业服务,对毕业生的应聘简历进行个性化指导,为用人单位提供中肯客观的求职者评价,提高应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对接成功率。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