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龙(右)和他的“摆渡人”搭档
3月17日起,上海调整境外返沪人员隔离观察措施,来自于重点国家或地区的入境者落地后从机场统一送到“临时集中留验点”,经核酸检测为阴性的,由街道派专人专车接他们到集中隔离点或居家隔离。
从那天起,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由6名年轻公务员组成的留验点接收工作组,开始担负起接送的“摆渡人”使命。昨天,记者采访到其中一名“95后”的大男孩王成龙。
穿上防护服变战士
从疫情开始,原本“坐办公室”的王成龙下沉到社区,在小区门口站岗、帮助配送物资等。
“3月18日下午,我接到任务,要奔赴新岗位,负责将留验点的返沪人员接回社区,或送往集中隔离点。”这个1995年出生的大男孩告诉记者,自己从浙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到街道工作,一场疫情改变了原来朝九晚五的工作轨迹。
常人眼里高风险的“摆渡人”岗位,王成龙却说,“我心大,没事的。”他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他非常羡慕那些驰援武汉的英雄们,可惜自己学的不是医科专业,派不上用场。“当上‘摆渡人’后,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有种战士般的豪迈。”
上岗初体验也心慌
虽然“心大”,但作为家里的独生子,王成龙也担心父母的唠叨,干脆报喜不报忧,站门岗之类的事说说,碰到有风险的闭口不谈。
为了怕露马脚,他甚至“拉黑”了父母的朋友圈。
“父母没发现吗?”记者问。王成龙开玩笑说,“他们和我一样,心大,至今还没发现。”
即使是“心大”的王成龙,上岗“初体验”时,也有心慌的时候。
他回忆,第一次去留验点接人,对环境不了解;走过长长的走廊,拐错了方向,蓦然回头,发现检测点就近在咫尺,忍不住心里一惊。工作人员马上提醒他:“下次不要再走这条路。”
核实入境人员身份、办理手续、联系隔离点或居民区……每次任务都得花好几个小时。轮到上岗的日子,24小时随时待命,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接到一通电话马上就出发。
虽然千辛万苦当“摆渡人”,但因为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一般需要6-8小时,再加上长途飞行的劳累,不少旅客情绪低落,有时候“摆渡人”也会遭遇不理解、抱怨,甚至投诉。
“我们特地在车上准备了饼干、薯片等零食,还有矿泉水、口罩。”王成龙说,在接到旅客的那一刻,“我们来接你回家”,一句简单的问候,往往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他们心中的阴霾。首席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