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西路上的叮咚买菜门店本报记者陶磊摄
仅用10天时间,盒马鲜生就开出了今年在上海的第一家新店;截至3月31日,仅“农产品上行”板块的“市长县长直播间”在拼多多平台已累计吸引近1100万消费者参与消费,全网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5亿;在疫情最严峻的2月份,叮咚买菜营收一举突破12亿元,以生鲜电商“黑马”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上述三家新电商企业,之前就积蓄力量,在疫情中脱颖而出,并将在疫情之后继续“一路狂奔”。
这三家新电商,还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上海互联网“新贵”。在上海发力“在线新经济”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新电商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抓住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趋势,在线上建设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在线下发展无人超市和智能售货机、无人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终端,创造出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
盒马
两个100,疫后继续高歌猛进
疫情之下,盒马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且首推“共享员工”等新举措,成为“疫”外典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盒马继续“快进”,有两个事情可作为标志性事件来看待:3月18日,盒马武汉的第19家门店火线开业,既是对武汉强有力的支援,也使得盒马在全国的门店数达到了220家;3月28日,盒马今年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新店在虹口区上滨生活广场开业,该店只用10天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从店面装修、设备调试、安装到顺利开业,这表明盒马将在2020年继续“狂奔”的节奏。
阿里巴巴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透露,春节期间全国两百多家盒马鲜生门店迎来线上线下双增长,特别是线上流量大增,是去年正月的2.8倍,比节前消费最高峰也涨了1倍多。而对于今年的打算,侯毅说,“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加速发展,全年盒马新开业门店(标准店)仍将达到100家以上。”
侯毅还透露,盒马mini的小店模式也基本跑通,今年将会走出上海,成为盒马第二个全国快速复制的业态。同时,盒马的前置仓业务(即盒马小站)将全部升级为盒马mini,最终的结果将是到今年底盒马mini预计至少达到100家。这意味着,盒马mini在盒马小业态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主力,而盒马小站则被淘汰。
作为上海新零售的标杆型企业,盒马的这两个100,既说明了它的基地创新能力和向全国推广的复制能力,也说明了它“试错”之后大取大舍的勇气。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拼多多
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为湖北拼一单
疫情期间,拼多多利用平台优势,迅速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一端帮助解决农户的生存问题,另一端帮助解决上海等大中城市“吃”的问题。而拼多多最新的动作,则是倡导和加入“没为湖北拼过命,但为湖北拼过单”活动。4月1日,为助力湖北农产品迅速流通,方便消费者购买湖北特色农产品,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与拼多多达成战略合作。
根据合作协议,拼多多将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遴选数十个产业特色鲜明的县市,邀请县市负责人在拼多多直播,帮助农民带货,这正是拼多多助力湖北重建农产品上行通道的一部分。目前,大批消费者正在“为湖北拼一单”,纷纷购买湖北的藕带、茶叶、小龙虾等。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赵佳臻表示,平台将协助湖北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拼多多,共同孵化湖北优质特色农产品,为湖北培养500名优秀农村电商人才。拼多多借助“拼团”模式建立的系统性农产品供需匹配机制,将在湖北省农产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湖北优质农产品从消费端直连生产端。
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已达5.85亿,占中国互联网活跃用户的42.4%,全年GMV过万亿。2019年全年,拼多多农产品成交额达到1364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基于平台优势,拼多多正帮扶各地方企业打响区域产业带品牌,完成其在新电商平台销售“从零到一”的过程。
叮咚买菜
顶过压力迎来增长,下一站北京
作为近两年生鲜电商中越来越活跃的一员,诞生于上海的叮咚买菜于2017年5月上线,上线的第一个月营收仅为几十万元;至2020年2月,叮咚买菜在这次疫情中表现抢眼,月营收达12亿元。快速发展也让叮咚买菜成为备受投资者青睐的互联网企业。下一步,有消息称叮咚买菜将进入北京市场。
疫情暴发后蜂拥而至的订单还是让“春节不打烊”的叮咚买菜有些措手不及,但其创始人、CEO梁昌霖马上意识到,这是危机,但危中有机会。公司迅速成立了三个“战斗小组”:一个是保安全小组,一个是保供应小组,一个是保配送小组。同时,叮咚买菜确定接下来的目标是“保供应、稳菜价”,即不再考核毛利率与盈利情况,也要保障供应充足稳定。
一系列举措,让叮咚买菜扛住了订单压力,同时也让业务量大增。疫情期间,尽管叮咚买菜所在城市中很多用户都回老家过年,但叮咚买菜日订单量基本上还是能维持40万到50万单,而且客单价几乎翻了一倍,从之前的60元涨到现在的100多元。同时,春节期间,叮咚买菜每天新增用户数超过4万,每天供应的蔬菜超过1000吨。
“目前我们所有的指标都已经回归正常,甚至人力方面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梁昌霖表示,“疫情没有改变商业本质,只是说有的趋势被加速了。此次疫情确实倒逼了全民往线上集中,提供了不可逆的体验,加速了用户习惯固化与泛化的进程,相信疫情结束之后,也会让很多用户的存量需求迁移到线上。”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