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的勇士都已渐渐成为当下创作的主角,他们也必须成为主角。作品多了,如何让英雄的故事真实动人、深入人心,这也是需要艺术家静心思考的。
上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出版了新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记录下上海这座城市为战胜疫情所做的贡献。同时,上海青年作家也正在以纪实文学谱写抗疫进行曲。青年作家许丽莉写的万字报告文学《“战地”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网络作家寒烈的《这里的防疫静悄悄》等作品在读者中收获好评。《上海纪实》电子期刊上也已经推送了上海抗疫纪实作品近30篇,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其中不少是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
4月10日,“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援鄂抗疫公益摄影展在上海正大广场举行,展出的图片记录了上海抗疫英雄们驰援武汉的感人瞬间和昂扬风貌。画家肖谷创作了《疫情记事》。72岁的老画家陈小珍,从小年夜开始,每天足不出户,用手中的画笔,从早画到深夜,连续7天作画,创作完成了油画《众志成城——致最美逆行者》,歌颂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
歌声是最早献给英雄的,那会儿人们宅在家里,艺术家和所有人一样,也在云端歌唱赞美英雄。后来,动人的故事越来越多,艺术家们开始了创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文艺节目中心全原创了战“疫”MV作品《天使的身影》,作品聚焦“最美逆行身影”展现战“疫”感人故事。在上海,编剧王丽萍策划并作词,抗疫公益歌曲《答应我》,邀请了平安演唱,期待每个英雄平安回家。无论是新华社推出的《英雄之城》,还是央视的《在武汉》,抑或是优酷的《冬去春归》等纪录片,如同一个家庭的相册,每每翻开,那个冬天的欢笑泪水,点点滴滴。疫情总会过去,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催生出来,很多英雄的故事也会搬上舞台。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