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平
疫情后世界可能会发生些变化。这是现在许多人在议论的,但毕竟个人掌握的信息有限,闲来无事想想而已。倒是对每个人个人来说,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我想到的有这么几条:
第一,卫生习惯一定会有所改善。洗手、感冒戴口罩、打喷嚏避开人、聚餐用公筷公勺等,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共意识会有所增强,知道了卫生不只是个人的事,你不注意、不改变,就会损害他人,危及公共利益。
第二,对医护人员会更加尊重。疫情犹如战争,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的总是医护人员。他们临危有惧,却没有犹豫,每个人都干到精疲力尽。看到新闻中,年轻医生面对风险最大的重症患者插管子,年长医生过来说“让我来”,你不能不感动。但他们都不愿说自己是“白衣天使”,也不说医者仁心,只说是医生职责,体现了很高的职业素养。仔细想想,医生这个群体读书时间最长,训练最为规范严格,又看尽人间悲苦,怎么会不出挑。像钟南山、张文宏、王辰等一大批医护人员,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普及知识,启迪民众、时时有人文关怀。当然,全世界医生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如美国几万退休医护人员应招上抗疫前线),但我想中国医生一定大多数读过鲁迅,他们知道光治身体的病是不够的。
第三,看网络信息会更加注意辨别。疫情暴发以来,网上信息铺天盖地,谣言、残缺资讯、非理性争论、情绪化对骂、“低级红”“高级黑”言论,如果你陷进去,就会被它搞昏掉。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坚持独立思考,不被别人带着节奏走。现在,互联网技术已十分发达,一些无良媒体,包括一些背后的资本,为了刷流量、夺眼球,通过拼贴、剪辑、错译、编故事等方式,制造舆论热点,蛊惑人心,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四,努力做到对人“一视同仁”。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还真不容易。比如对疫区来的人,进出都已层层把关,来者都已有健康绿码,应该说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我们还是有点担惊受怕,周围也总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冲突。虽然,出现了无症状患者后理应加强防护,但也千万不能变成地域歧视。想当初,我们对人家的“风月同天”一片赞扬,此时此刻,自己不能对“山河同域”的同胞怀有小心眼吧?检点自己,认知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内心的警钟还需要常敲长鸣。
第五,要有更多“不确定性”的心理准备。新冠病毒是个过去从未有过的东西,它的发生、传染、演变过程有许多不确定性。它在世界范围的暴发,会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变化,也有许多不确定性。我们习惯的心理总是更相信一些确定的东西,似乎这样更安心、更稳定。但每一次当确定的想法被新的事实击破、动摇,就会产生失望、迷茫,甚至恐惧。不如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常态,相信大自然和社会就是在流动的变化中,时刻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这,或许才是一种新态势下的健康心理。
我想,这是疫情后我们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