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叫做幽门螺杆菌的细菌,能抵抗胃酸与消化酶、在人的胃黏膜中植根,损害人的胃黏膜。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都肯定与它有关。
卫生专家注意到:一群人用筷子在公共的菜碗或汤碗中取食的共餐制,是造成幽门螺杆菌相互感染的重要途径。
人们的口腔其实是一个细菌大本营,除了幽门螺杆菌外,近年还发现口腔中的卟啉单孢菌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症、食管癌等有关。此外,还有许多非致病的细菌、阿米巴,甚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都能在唾液中查到。对于一些致病菌而言,共餐便是传播的途径。
2003年在我国曾暴发俗称为“非典”的传染病,一时倒也很是促进了我国民众对健康行为的关注,其中便包括了对共餐的习惯不利于健康的认识,于是一些大型餐馆的餐桌上有了“公筷”的设置。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此又逐渐淡忘了,“公筷”也大多不用了。
“公筷”的办法难以坚持,除少数就餐者缺少卫生意识外,主要还是在于容易“公私不分”,吃着吃着公筷放到自己的嘴里去了,别人发现似乎也不便提醒,自己发现莞尔也就罢了。所以“公筷”实应改为“公勺”(如用一种长柄的金属调羹)或者某种便于夹菜但不便入口的工具(如自助餐菜盆中的金属夹子),而且每人面前应有空盘,桌面上的菜用公勺或“公夹”取了放在盘中而后享用。虽略繁琐,但更显文雅。其实,在社交场合用餐时的风度亦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
有些星级宾馆、高级餐厅,由服务生逐一“派菜”,中餐西吃,完全同于西餐的用餐办法了,当然是好,只是服务费怕要增加些,当然增加服务人员,多造就社会就业机会也是好事。
若非十分正式的交际场合,其实还是自助餐好,想吃什么拿什么,喜欢吃的可以多吃一点。有些科学的饮食理念,实乃健康文明之举。当然,自助餐也有自助餐的礼仪准则:一次不宜取得太多,即使是你喜欢的食物也只能少量取用,吃完可以再取,这是照顾其他就餐者应有的礼貌。
一家人共餐,传染疾病的可能性虽不如在外聚餐之大,但仍有可能。“公勺”、“公夹”之法亦宜采用。其实,家庭共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一直被忽视了,便是对家人营养摄入量的控制问题。
如今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营养都很重视,但常很放任,饮食过量又缺少活动,于是养成了一个个的小胖墩。不但体育成绩不佳,还为日后的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种下了祸根。胖墩的形成除“洋快餐”外,家中的饮食过量应是主要原因,比如一碗肉上桌,孩子多吃一些家长似也不便指责,孩子不吃蔬菜家长也难发现,便是因为共餐之故。
老年人食欲多不旺盛,加上牙齿残缺,咀嚼不便,饮食问题甚多,在共餐的情况若不特别留心老人的饮食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即使留心了,也较少量化的概念。即使一般成人,食欲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在共餐的条件下,缺少了一家人在饮食上的相互关心的条件。
这些问题一旦实行分餐的办法就都解决了。谁的一份不够吃、谁的一份吃不完一目了然。当然,分餐制也会增加些麻烦,比如洗碗的工作量就增加了,用快餐盘省事些,但是似乎又缺少点雅致的氛围,能不能生产一些精致的其中有分隔的瓷盘,一盘装几种菜,既不串味,洗涤起来也方便呢?
“非典”流行时期引起关注的“共餐”问题,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又被人们淡忘了。不意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遭遇到新冠病毒的流行,尽管这新冠病毒学术界并未确定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不过,即使不谈新冠病毒的传播问题,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生活行为了。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物质丰富了,文化也提高了,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包括改掉不利健康的共餐习惯应该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