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471位援鄂医疗队员解除隔离 接力:他武汉凯旋 她去了一线
第8版:上海新闻 2020-04-21

接力:他武汉凯旋 她去了一线

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顾陈韵与妻子洪娟携手抗疫的故事

不能陪在女儿身边过生日的顾陈韵,在防护服上送出祝福

洪娟报名参加上海首批社区发热哨点门诊工作

4月14日,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顾陈韵解除14天隔离观察。然而,50余天前曾给他送行的妻子洪娟,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来迎接他凯旋。因为,身为社区卫生中心全科医生的她,在得知丈夫即将返沪的消息后,当即报名去了防疫一线——上海首批社区发热哨点门诊工作。

顾陈韵没有感到失望,4月15日,他也回到了出发前的岗位——新华医院发热门诊驻点。他说:“因为时常还能收到武汉病人的微信咨询,我一直感到工作并没有因为离开武汉而画上句号。疫情不结束,我们的战斗也不会结束。特别是有了家人携手同行、前赴后继,这种感觉真好!”

机场送别 父女俩差点泪崩

顾陈韵是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月20日,他接到上海将成立援鄂心理医疗队的消息后报名并获批,次日集结飞赴武汉。

回顾出征之路,顾陈韵对机场送行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那天,他一直对妻子和女儿有说有笑活跃气氛,希望淡化分别的伤感,但一名记者的提问却勾起了女儿的复杂情绪,只回答了一句“希望爸爸早点平安归来”便语塞了,脸涨得通红。顾陈韵看出女儿是在极力压抑眼泪,只能转头假装没看见,生怕自己一上前安慰,女儿真会泪崩。登机前,他摸了一下女儿的脸,说了一句“你要听妈妈的话”,便不敢再多说,也不敢看女儿和妻子的眼睛,就怕自己的热泪也会忍不住流下来。

从来没有与她们分别那么久,更何况是奔向未知的远方,顾陈韵说:“回想起来,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天的感受。”

午夜倾诉 做好情绪“垃圾桶”

爱家人才能更好地爱病人。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支援的40天,顾陈韵没日没夜地工作,履行着一名精神科专业医生的职责。在很多个深夜,顾陈韵收到患者的微信咨询,每次一聊至少三四十分钟,好几次还聊过了午夜。

“心理医生就像是‘垃圾桶’,帮患者清空坏情绪。”患者倾诉完了可以安心睡,顾陈韵却常常因此失眠了。有时,他会打开电视机,希望看累了能睡着,却总是越来越清醒,最后不得不在凌晨二三时关掉电视机,强迫自己躺下。

还有很多次,顾陈韵下班回到驻地,又被一个电话叫回医院。3月17日傍晚,他刚领到盒饭就接到医院发来的信息,把盒饭丢在房间里,赶了回去。原来,一名中年男子在抽血时情绪激动,甚至撕扯护士的防护服。顾陈韵进入病房后,通过一番沟通和评估,做出妥善处置。在脱下防护服离开病区前,他转过身,让同事拍下背部的两行字:“顾筑言,生日快乐!”原来,这天是女儿的12岁生日,这张照片就是最特别的礼物。

那晚,顾陈韵回到驻地与女儿视频通话时,时钟的指针即将指向12时,焦急的女儿终于在生日即将结束前等到了爸爸陪她一起吹灭蜡烛。

这是一个特殊的生日,也是一个难忘的春天。

前赴后继“就是我们的责任”

疫情就是命令。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武汉,顾陈韵的全心投入始终如一。

疫情发生后,正在杨浦区卫健委挂职的他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小年夜那天,他接到女儿的微信才想起来,当晚妻子也在社区医院值班,女儿正独自在家。加班回到家已经8时许,凌晨2时许,他又从睡梦中被叫醒,出门处理一桩会诊。清晨5时许,在医院之间奔波一大圈的他直接开车来到办公室,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晚上6时许,他刚把车开进小区,又接到一桩会诊信息,上楼和长辈说了几句话,便又匆匆出门了。

在上海,连轴转是顾陈韵的常态,而在他出征后,妻子更是一力担起了照顾女儿和双方老人的重任。女儿也是他的坚强后盾。回到上海后,他第一次吃到了女儿做的榨菜蛋炒饭,这是她刚学会的。

让他欣慰的是,妻子洪娟也报名“请战”。3月29日,一听说顾陈韵两天后便能返沪的消息,身为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洪娟就报名去上海第一批社区发热哨点门诊工作。前几天,她又报名去杨浦区集中隔离观察点。她说:“我爱人就要回来了!他能做的,我也能做!”因为忙于一线工作,她没能在顾陈韵回沪和解除隔离后的第一时间去迎接他,但她和他都明白:“前赴后继,就是我们的责任。”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