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紫泥·随缘 黄杨木全堂佛像 律禅之间的游走 汉代方相氏驱鬼逐疫砖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0-04-22

汉代方相氏驱鬼逐疫砖

◆朱明歧

明止堂中国字砖馆藏有一块汉代方相氏驱鬼逐疫砖(见图),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疫病的流行。

此砖出土于河南省许昌市。它是一块空心砖,长141厘米,宽35.3厘米,厚12.5厘米。从砖的形制和纵向布局的图案来判断,它应该竖立在墓室入口处。

此砖上部的画面中间站立着驱鬼逐疫之神——“方相氏”,其头部两边出角,顶部隆起,满脸胡须,须状如针;两手持戈,身披熊皮,身体略下蹲,作驱鬼捉妖状。《周礼·夏官·方相氏》中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就是说,西周时已有方相氏身着熊皮,头戴黄金面具,上穿黑色,下穿红色,拿着戈和盾等法器,口念咒语,率领上百人驱鬼逐疫。

此砖上的方相氏头部两边出角,顶部隆起,与四川地区汉代出土的方相氏头生双角,顶部有圆形发髻基本一致。双手所持之“戈”是专用于驱鬼的,也可称“终葵”。

方相氏是傩舞仪礼的主持人,是驱鬼的开路先锋。在古代,人们对各种瘟疫充满了恐惧,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所致。于是巫术在民间广为盛行,并产生了傩舞这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祀礼仪。古人通常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面目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以驱鬼逐疫。

在周代,傩舞被纳入了礼制的范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傩舞仪式,成为了一项国家重要活动,以此驱鬼逐疫,保佑平安。《礼记·月令》载,周王朝一般一年要举行三次傩舞:一是仲秋进行的傩舞,专为周王举行,称为“天子傩”;二是季春的傩舞,由周王与诸侯共同举行,称为“国傩”;三是季冬时全民性的傩舞,老百姓都要参与,称为“大傩”。古人认为,寒暑更替时鬼神作祟,疾病最容易传播,所以要举行傩舞来对抗瘟疫。秦、西汉相承周代,到了东汉,以方相氏为领队的傩舞出现了空前的隆盛。这是因为东汉疫灾严重,瘟疫盛行,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后果之重,影响之大远胜于前代,仅史籍记载的疫灾就达42次,光武帝建武年间就发生了五次大疫病。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动机之一也是因为东汉末年暴发的疫病,他家族二百多人因疫病而死了三分之二。由于那个时期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有限,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更不可能知道疫病的背后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惹的祸。所以人们畏惧疫病的死亡威胁,转而借助于方相氏的傩舞祭礼来祈福祛疫。

明止堂的这块砖就处在东汉时期,间接表明了那个时期疫病的流行和方相氏傩舞祭礼的盛行和隆重。此砖方相氏的左右两旁绘有傩舞祭礼仪式进行时在山林中的行走场景,从砖中可见山峦起伏,参加傩舞的人们手执武器,俨然是一个个士兵,他们沿“之”字形山路蜿蜒而上。这些士兵下半身隐藏于茂密的丛林中,仅露出上半身和武器上端。还有看似孔明灯的东西在空中飘浮,可能用来向山下传递信息。从画面中看出这不仅是傩舞的队列,更是军礼的写照,队伍整齐,旌旗飘飘,兵器森然,仪仗威严,有的拿弓,有的持戟,好一幅高山丛林千万丈、万马千军度阴山的壮观场面。此砖证实早在东汉时期方相氏率领的傩舞仪礼已经成为了军礼,这比《通典》文献所载傩舞在唐代成为军礼提前了近400年。

根据敦煌文献《除夕钟馗驱傩文》,方相氏在唐代就演变成了钟馗。方相氏驱鬼逐疫就变成了钟馗打鬼了。此砖中方相氏双手紧握的驱鬼棒也叫“终葵”,于是“终葵”的谐音变成了大名鼎鼎的钟馗。更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的原型也是方相氏。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最重要的职责是驱鬼逐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而唐僧代表的就是人类。孙悟空的两件法宝,一是能分辨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这个来自于方相氏的“黄金四目”,黄金四目不单是指四个眼睛,也指火眼金睛能观察四面八方。二是“如意金箍棒”来源于方向氏的那根叫“终葵”的驱鬼棒。

宋代以后,这种傩舞祭礼仪式还传入了日本,叫作追傩式,由日本神道教神社负责。至今日本每年除夕和立春都会举办追傩仪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