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闵行区上海绿亮科创园内,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凡济生物”)已成为生物样本处理领域的“黑马”——最近1个月的业务量,超过公司此前近6年业务量总和,跃居生物样本处理行业前列。
创建初不温不火
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的杨晓林创建。创建前,杨晓林师从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许政敏。
“那时,国家每年投入大笔生物科研经费,国内的生物技术开发能力并不一定比国外差,有的甚至还超过国外,但国内科研实验室的生物科技产品几乎都以国外产品为主,做实验用的试剂大多是进口,相当部分的科研经费被国外公司拿走了。”深思熟虑后,杨晓林决定创业,希望也能研发出卖到国外的生物产品。
然而,前行的道路远没预想中的顺利。历经艰辛,凡济生物在试剂自动化提取领域拥有了6大类30余项关键技术。其中,针对特定样本提供的快速处理方案,最快数秒就可完成核酸提取;耗时三年半研发成功的采样试剂保存液,能使采样病毒RNA核酸在常温下不降解的时间达到数月甚至数年,一举突破了以往生物样本特别是RNA样本在储存与运输中的冷链桎梏。“凡济生物院士专家工作站”也于2017年通过中国科协企业工作办公室认证。
但总投入2500万元的凡济生物相当长时间内不温不火;年产500万试剂盒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度“吃不饱”。
抗疫时业务大增
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急需核酸试剂时,杨晓林正准备回老家过春节。闻讯后,他立即决定放弃回家团聚,将核酸提取仪、试剂等交有关方面运往湖北、湖南、广州等地抗疫,此后便以办公室为家,加速核酸试剂生产。
按照流程,医务人员用专用棉签从患者鼻孔等处采样后,就要迅速折断棉签尾部的多余部分,然后旋开试剂盖,将棉签拭子头放到试剂盒的保存液中,再密封好盖子,进一步开展后续核酸提取、测试工作。
杨晓林告诉记者,为确保测试效果,试剂盒与盖必须严丝合缝,仅封装试剂,就有定量、清洁、灯检、负压测试等九道严格工序。
抗疫时期,这些产品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自主研发的大通量自动核酸提取仪,每次“吞吐量”高达384份,每次样本提取的时长从35分钟缩短到了12分钟,满足了当时大批量检测的需要。
之后,凡济生物接到来自国内的订单量成倍增长,需临时扩容生产线,加班加点提升产能才能满足需求。纷至沓来的境外订单中,仅核酸试剂一项,就迅速从最初的每单1万份,增长到了每单50万份。
“公司近1个月承接的订单量,已超过此前业务量的总和——这还不包括暂时超越公司产能的订单。”杨晓林说,取得重大转机的凡济生物,已跃居生物样本处理行业前列,接下来,公司将进一步构建高标准生产团队,扩大生产线提升产能,未来目标是成为全球最专业的基因核酸领域生物样本处理试剂和仪器供应商,打造中国基因产业高端试剂仪器供应商品牌,助力基因检测应用低成本化,使人人能享用低成本基因检测服务。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