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本版摄影记者 孙中钦
本报记者 李一能 屠瑜 见习记者 杨欢
当爱情遇见疫情,为了奔赴武汉抗疫前线,她们没来得及穿上婚纱,就剪掉长发戴上口罩,选择逆行;他们脱下西装,披上战袍,将“幸福小家”让位给“祖国大家”。明天,在东方美谷等爱心单位倾力支持下,仁济医院十一位援鄂医疗队员将举办“十全十美,爱如约而至”集体婚礼。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十对新人,听他们讲述婚礼背后的爱情故事。
1 女友说要驰援武汉,他只回了一个字
囍 新娘:肖潇(仁济医院消化科医生)新郎:张维拓(上海交大医学院老师)
“我可能,要去武汉了。”2个多月前,仁济医院消化科医生肖潇收到了医院发来的通知短信后,告诉了身边的未婚夫张维拓,他愣了一下,只回答了一个字:“哦!”记者采访时,这对小情侣正在合川路上的花嫁丽舍挑婚纱,回忆起这段往事,笑得直不起腰。从女友出征到凯旋,再到即将步入婚礼殿堂,这段经历对他们而言可谓终生难忘。
肖潇身材娇小,长相甜美,活泼开朗。身穿便装时像是刚毕业的学生,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已经入职5年的消化科医生。她和未婚夫张维拓是去年六月相亲时认识的。张维拓在交大医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两人算是半个同行,平时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如果不是这场疫情,他们早就应该成婚了。
“我这个男朋友,什么都好,就是比较木讷寡言,不太懂怎么表达。”肖潇说,还记得那是2月的一天,她接到了医院发来的短信通知:明天出发去武汉。因为之前就报名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她当时并不感到十分意外,心情却十分复杂。“那是一种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但更多是心中石头落地的坦然。”
“我可能要去武汉了,明天就出发。”肖潇把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男友。张维拓愣了一下,回答说:“哦!”
“我完全蒙了,不知道该回答什么,脑子飞快运转,全是在考虑要为她准备什么。”事后,张维拓如此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说其实当时是有点羡慕肖潇的,自己从事医疗行业,但不是医生,没有机会去武汉。
N95口罩、能量棒、洗手液……在短短半天里,他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都准备妥当,一边打包一边故作轻松宽慰女友不要担心,其实自己心里担心得要命。第二天,誓师大会结束后,张维拓作为家属送女友出征。在两人事后的描述中,自己都无比淡定,轻描淡写地交代了一番,潇潇洒洒地告别出发。但是一张当时别人拍下的手机照片揭示了真相,两人抱头痛哭,像是生离死别。
“当时我其实内心是害怕的,不知道要去哪里,只说是去增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但是没有办法,我是医生,这个时候退无可退,就算再害怕也要上了。”肖潇说。
“看着大巴开走,我心里像是在烧,只能祈祷自己的运气能全部给她,一定要平安回来。”张维拓说。
到了武汉,肖潇被派往雷神山医院重症病区,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开始的几天非常紧张,连宿舍都需要分区,物品都要分类摆放。在雷神山,穿戴防护服需要经过严格培训,一个步骤也不能出错,每一个动作和手势都有规范。光戴口罩一个动作,肖潇就练了很久,张维拓通过视频指导着女友的动作,他说这是当时唯一能为她做的事情。
在雷神山与病毒的战斗异常激烈,医生就是战士,病区就是战场。肖潇和战友们一起奋战在第一线,每天挽救生命,有喜有悲,但喜悦更多。因为她能明显感觉到,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疫情正在被控制,一开始的慌乱渐渐被井井有条替代,越来越多的病人被治愈,人们正在掌握这场战斗的主动权。
远在上海的张维拓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开始的通话总是能感受到焦虑紧张,但后来却越来越好,两人不太聊病区里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最初女友还会要他寄一些口罩来,后来也不需要了,因为物资供应跟上了,需要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少。
4月初,肖潇接到消息,可以回家了。张维拓知道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收拾干净,他希望让未婚妻回来,看到他已经可以照顾好自己。回到了上海,结束了14天的隔离,在泪水和拥抱中,两人迎来了凯旋与重逢,除此以外一句话也说不出口,这短短两个多月漫长得像是一辈子,但重逢的速度之快已经超过了两个人的预期,原本以为肖潇至少要在武汉呆到夏天。
回家后,张维拓做了一件让肖潇十分感动的事情:第一次下厨,为她炒了一盘荷兰豆。从来不做家务的男友,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妇男”。“她在医院的工作会很忙,家里顾不上,我多做一点是应该的。”张维拓说,多做家务,就是他欢迎家里英雄凯旋的最高礼遇。
试衣间的幕帘拉开,身穿洁白婚纱的肖潇美得像天使,把张维拓看傻了眼愣着说不出话。他的西装有点小,扣子扣不上。未婚妻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肚子说:“你呀,该减减肥了。”张维拓笑着回答:“是啊,前段时间尽宅在家里吃喝,发福了。”
2 95后抗疫情侣在雷神山举办了场婚礼
囍 新娘:周玲亿(仁济医院消化科护士)新郎:于景海(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护士)
于景海与周玲亿都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95后护士,男生在肝脏外科,女生在消化科。两人实习时候认识成为情侣,原本计划2月14日领证结婚。可是一场疫情,让他们的计划发生了变化,双双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可是没想到的是,雷神山医院在疫情期间,举办的唯一一场“战地婚礼”,主角就是他俩。
于景海与周玲亿原本计划领证后于2月28日举办婚礼。疫情发生后不得不改变了原定计划,双双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他们说要去就两个人一起去,这样可以安心些。年后的第一批他们并未被选上,第三批接到通知入选,2月19日出发,婚事也只能延后。
当凌晨得知要赶赴武汉驰援的消息后,两人都没睡好。心情既紧张又激动,不知道怎么和父母讲,但又欣慰于可以一起出征,和别人相比好歹有个依靠。等到了雷神山医院,他们就知道就算如此两人也见不了面,虽然都在重症监护室岗位,但因为被分在不同的小组,平时也不能私下见面,只能用视频连线。
在雷神山医院的工作非常忙碌,护士在病房既是护工,也是清洁工,要承担很多工作,每天上班、休息、睡觉两点一线。虽然工作环境非常危险,但因为防护措施得当,医护人员都平安无事,两人悬着的心渐渐落下,平时互相加油鼓劲,聊一些家常舒缓一下心情,日子很快一天天过去。
2月28日,是他们原本计划结婚的一天。正在休息的周玲亿突然接到通知要和于景海一起去开会。医院和医疗组为他们准备了一场“战地婚礼”。
回忆起当时情景,这对小情侣至今还十分激动。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代表新郎的父亲,和于景海一起出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上海第八批援汉医疗队总领队张继东作为娘家人,牵着新娘的手走过长长的通道,站到新郎旁边。现场屏幕上轮流滚动着医疗队同事们提前录制好的祝福。现场,全国12支医疗队代表作为亲友团出席仪式。
在大家的祝福下,于景海和周玲亿交换了“结婚戒指”,用蛋糕盒丝带做的,这可能是最简陋的结婚戒指,但也是最有意义的见证。院方还想尽办法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蛋糕,这在当时的武汉绝非易事。这场婚礼只有十五分钟,却让他们足以铭记终生。
之后的日子,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情况每天都在好转。4月1日,两人被通知可以回家了。在经过14天的隔离,他们都回到了工作岗位,每天忙忙碌碌处理着琐事,平常一如往昔,但在他们心里,却有了一些不同。
“经历过这一切后,我们都觉得平时多为对方想想,因为活着就好,人生开心最重要。”周玲亿说,他们是夫妻,因为疫情更是成了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战友,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们对彼此更加包容,携手建立家庭,共同面对往后的人生。
3 卸美甲剪长发,婚礼三天前她奔赴武汉
囍 新娘:陈媚(仁济医院消化科护士)新郎:吴贤兵(上海跳跃网络工程师)
吴贤兵是个长发控,所以谈恋爱的时候,陈媚就留了一头长发。她还专门烫了羊毛卷,做了漂亮的指甲,就是为了婚礼做准备,但考虑到去武汉有感染的风险,只好剪掉了。“记得那天早上,我洗完头,他就帮我吹头发,一想到下午回来,我就是个小寸头了,他就忍不住叹气。”
吴贤兵说,做家属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担心对方在那边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没有认真做防护,能不能安全回来。“所以一个人独处时,一想到她,眼泪就忍不住打转。其实自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两个人相处久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彼此的想法。所以不舍也只能支持,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人,不去会是心里永远的遗憾。”
陈媚接到去武汉的消息是在大年初三,医院要求她第二天立即返沪,当时距离举办婚礼只有三天了。“其实那时候的心情很复杂,因为不知道怎么开口。在农村,双方父母是很重视这场婚礼的,临时取消还要挨个跟亲朋好友解释。但我知道,自己是非去武汉不可的,因为当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我站在街上募捐,就对自己说:“如果国家再次陷入危难,一定毫不犹豫地冲到前线去。”
4 一碗西红柿面片汤,一份生日的小惊喜
囍 新娘:陆君涛(仁济医院消化科医生)新郎:胡庆翔(市六医院骨科医生)
“宝宝,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了。”她到武汉的第二周,他就开始问她这个问题。没有她的日子里,家里总是感觉空荡荡的,吃不到她做的饭菜,他总是没有胃口。
已于去年9月份登记领证的陆君涛和胡庆翔,是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大学同学,相遇十年,相恋六年,一起学习、毕业、找工作,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重要时刻,早已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今年年初,她勇敢报名支援武汉,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好”。接到第二天就出发的通知,心思细腻的他默默承担了大部分的打包任务;援鄂期间,只要不上班,两个人每天都要视频2-3个小时。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开着视频各做各的事情,她问他:“你会觉得这样有点浪费时间吗?”他说:“只要开着声音,我就会很安心,仿佛你就在我的身边。”
分开的日子里,他给她寄了一张明信片,告诉她,自己在家学会了烧西红柿面片汤,练习了好久,一定要做给她吃。现在,她终于回家了,好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吃到呢?他悄悄地对记者说:“5月14日是她的生日,这碗汤是一个小惊喜。”
5 他坐两小时地铁,只为看一眼归来的她
囍 新娘:张林(仁济医院肾脏科护士) 新郎:高阳(上海高柳货物有限公司职员)
在张林看来,老公高阳是个表面淡定,心思却无比细腻的人。得知她要去武汉时,只回复了一个字“好”。然后默默地收拾行李,帮她给双方老人做工作。“其实我是瞒着父母报名去武汉的,临行前最放心不下的也是他们。上飞机前,高阳就说:如果有万一,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我一定会给他们养老送终。”对于张林而言,这句悲伤的承诺是最美的情话,让她可以毫无顾虑地“上战场”。
“她走后的每一天,我的心都是悬着的。想打电话、发语音,又怕那边工作太忙,会让她分心。所以后来,就时不时发个红包,只要她收了,就说明一切都好。”高阳一直等着老婆回来。“最后定在4月6号,她晚上打电话说,‘千万不要来接我,因为下了车就要去隔离点。’”但第二天,高阳还是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地铁,提前去隔离点等妻子,“就是特别想见她,哪怕站在马路对面远远地看一眼。”
张林告诉记者,她事先并不知道老公来了,当车辆转弯,两个人透过车窗目光对视的那一刻,千言万语都在眼神里诉尽了。
6 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一个对的人
囍 新娘:范晔绮(仁济医院NICU护士) 新郎:唐忠华(Carestream Dental工程师)
“等了那么多年,还是被你等到了;大海捞针,总算被你捞到了。你爸爸如果还在世,也一定会满意的。”范晔绮的妈妈由衷地为女儿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高兴,她对这个女婿也是赞赏有加。
缘份始于去年8月份仁济医院举行的一次联谊活动,1986年出生的范晔绮和1987年出生的唐忠华一见钟情,两个人总是有聊不完的话,他们也是那次联谊活动中唯一成功的一对。原来准备今年2月14日登记领证,不巧遇到疫情,她报名支援武汉前线。“你放心去吧,家里的事情都交给我。”唐忠华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天下班,他都会去看望我妈妈,陪她吃晚饭,聊聊天。3月2日是爸爸的祭日,他陪着我妈妈去扫墓,清明节也是,3月8日那天,他还买了一束康乃馨送给我妈妈……”说着说着,眼泪就在她的眼眶中打转。
唐忠华说:“作为男人,我要担起责任,照顾好这个家,和她一起白头到老。”
7 指导妻子穿防护服,他从外行变内行
囍 新娘:王旺(仁济医院泌尿科护士)新郎:刘琳翔(上海同盛电力职员)
“她是‘先斩后奏’的,怕我不支持,就自己偷偷报了名。说实话,当时看到新闻,的确很担心,不过还是选择支持她。因为危险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她又是党员,得冲在前头。”
对于刘琳翔来说,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妻子的安全,临行前一晚,他在电脑上做功课,学会各种防护感染的方法,第二天便拉着王旺演练如何正确地穿防护服和戴口罩。“一个‘外行’指导‘内行’,还特别严格,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但当时他认真严肃的样子让我特别感动。”王旺说。临别去机场送行,刘琳翔对妻子喊话:“只要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一斤肉也不少,一切就都好商量,三年家务我可以全包。”
“以前在我心里她就是个需要保护的小女孩,这次从武汉回来以后,英雄的形象顿时伟岸了。毕竟在前方‘冲锋陷阵’,很不容易,后方的这些琐事,以后就不劳烦她了。”刘琳翔笑语。
8 最大心愿是生个像妻子一样优秀的娃
囍 新娘:张骞(仁济医院心内科护士) 新郎:秦振杰(杨浦区中心医院检验科技师)
已于去年12月份领证的张骞和秦振杰,原本正在筹备婚礼,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的婚礼计划一拖再拖。“我是党员,我应该冲在前面。”今年2月中旬,张骞在妈妈和秦振杰的鼓励下,报名援鄂。同为医务工作者的秦振杰说:“‘援鄂任务’是大事,我们的婚礼延后是小事,虽然不舍得,但是她心里怎么想的我都知道,我一定全力支持她的工作,疫情一天不结束,我们都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援鄂期间,秦振杰每天都会发至少三次微信问候,饭吃过了吗?在忙些什么呢?张骞有时候也会嫌烦,但是过后还是心里感觉美美的,他对自己的想念和关心,她都感受到了。在上海的秦振杰,天天看武汉的数字在往下降,就很开心,“因为数字越来越小,离她回来的日子越来越近。”
对于援鄂回沪后,能够和战友一起举办集体婚礼,他俩感到很幸运。“我们这些人一起援鄂可能一辈子就一次,结婚也是一辈子只有一次,非常有纪念意义。”张骞说。对于婚姻生活的期待,秦振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俩能够拥有一个像他妈妈(张骞)一样优秀的宝宝。”
9 他在妻子行李箱里,塞了几十双新袜子
囍 新娘:闫翩(仁济医院心内科护士)新郎:陈圣洁(华齿口腔医生)
从校服到婚纱,从初恋到结婚,他们相识12年,相恋10年,异地8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始终陪伴在彼此左右。
得知妻子要援鄂出征,陈圣洁内心充满了担忧,却还是选择支持,他说“不放心你去,但如果这是你的选择,那我就全力支持你,做好防护,我在家等你”。“她喜欢吃小零食,这次去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武汉天气冷,是不是多带些棉服……”临行前一天,陈圣洁把想到的一切都塞进行李箱,就怕妻子吃不饱、穿不暖。
闫翩说,自己本想只带几件必备的物品,结果走的时候拎了好几个大箱子。“他给我塞了几十双新袜子,说在医院容易感染,回到房间又累得不想动,就多准备些,可以一天换一双。我回来的时候,这些袜子都没穿完。”
10 只要两个人开开心心过日子就满足了
囍 新娘:李依(仁济医院内科护士) 新郎:戚译夫(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职员)
1997年出生的李依,是仁济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老家在湖北汉川,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4年,她和同在华科读书的上海人戚译夫相识于学校国旗仪仗队,他比她大一岁,高一届。在仪仗队,他们相识相知相恋,都是彼此的初恋。毕业后,因为爱情,她跟随他来到了上海工作。
他俩原来准备2月2日登记领证,但因为疫情,李依先是去了医院的隔离病房,然后看到援鄂通知,就果断地报了名,“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在武汉读了整整四年的书,武汉几个重灾区的医院都是我们学校附属的,我的同学、老师们就战斗在武汉的各个医院,你让我怎么坐得住?”李依说。结婚计划只能暂时搁置,在抗疫关键时期,一人选择支援家乡,一人留在上海一线保电,每天都会视频打电话互报平安,相互理解支持鼓劲。
“我们都很简单,两个人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就满足了,希望以后的日子,我们能保持恋爱状态,相互理解、包容、信任、尊重,一起加油努力,共同营造更美好的家。”李依那张娃娃脸笑起来格外可爱。
遇见你是我最美的时光,嫁给你是我最美的样子。
祝十对新人新婚快乐,幸福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