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新书速递 一位知识分子的坚守 文笔犁开的感情,认识和纪念 从小细节看大时代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5-03

一位知识分子的坚守

——读《阮仪三口述历史》

◎柯昌礼

《阮仪三口述历史》是一本兼具自传色彩与学术价值的口述史书,是阮仪三一生的学术活动总结,全书以阮仪三一生所从事的古城保护事业为经纬串连,突出其本人的亲历与亲见,并始终贯穿阮仪三本人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理解、思考与实践探索,充满理性思辨的光辉,又不乏生动写实。

以“自传”角度来看,全书对阮仪三先生一生轨迹的梳理相当清晰。

1953年,苏州电厂发生一起技术事故,因雷击造成电机损坏,电厂停了几天的电。受国民党员身份影响,时任电厂总工程师的阮仪三父亲,被以“反革命分子”为由抓进了监狱,作为“反革命分子”子弟的阮仪三,从部队复员回家。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有关方面觉得他既“不适合当干部”,也不能去搞“保密专业”,于是劝他去读同济的土木和建筑——大概是因为这类专业只需跟“物”接触而无需与人打交道。

阮仪三从此与同济大学结下不解之缘。从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到城市规划教研室教师,到教授,到研究生导师,到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再到阮仪三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从跟随恩师陈从周做苏州旧宅测绘开始,到参与九华山景区规划、平遥古城保护,到绍兴、扬州、周庄、南浔、丽江、安阳、上海、澳门……阮仪三的古城保护事业遍地开花。

2006年,在与校园一路之隔的同济规划大厦9楼,“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每天早上九点,如无外出,阮仪三都会从同济校园南侧的书香公寓出发,往北徒步穿过校园,十来分钟即抵达校园北门的同济规划大厦,进到9楼的工作室里,开始一天的忙碌,数十年如一日。

以学术价值而言,《口述历史》也可算作是一本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普及读物。

遗产保护事业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众所理解的事业,阮仪三的事业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口述历史》中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读来十分惊心动魄。如书中讲到1981年春,阮仪三主持九华山风景区规划,在调查情况时,因劝阻山民砍伐树木而险遭不测。类似这样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全书很多,让这本口述史变得像故事书一样好看。

此外,因为是“口述”,强调“口述者”第一人称视角的原汁原味,全书的语言也非常有特色。

阮仪三祖籍扬州,生于苏州而求学、立业于上海,自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口述语言,既有古朴典雅一面,又有江南俚语特有的灵动俏皮之处,读来很有“苏白”韵味。所以,抛开专业来说,这本书还可当作一本地方民俗记忆读本来读。

作家冯骥才曾将阮仪三教授与罗振玉、陈寅恪、马寅初、梁思成等大学者并列,称之为“行动的知识分子”,《阮仪三口述历史》或许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行动的知识分子”何以坚守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