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山青了水绿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第9版:中国新闻 2020-05-08
隆隆炮声化为啾啾鸟鸣,灰天灰地化为百亩花海。浙江安吉余村的改变让更多人看到美好生活的前景、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

山青了水绿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余村景色宜人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年轻一辈回村开办民宿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一个干干净净、景色秀美的小村庄。春日中,行走在余村,令人感到心情愉悦,远眺是竹海与青山,近观有田野与农舍,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一丝竹林特有的芬芳,整个村子就如同公园一般。然而,在15年前,这里却远不如现在这般令人心旷神怡。

长久以来,余村一直靠山吃山,以石矿作为支柱产业,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这里考察,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给予了肯定,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3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安吉,探访余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

从“灰山”变回“青山”

余村三面环山,通过一个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隧道,就能抵达村庄主干道。来到这里,第一感觉就是仿佛置身景区一般,除了干净,还有农村难得一见的精致和设计感,显然经过精心打造。

沿着小路一路上山,在一家名叫“春林山庄”的农家乐餐厅前院,老板潘春林正在制作青团。这位70后中年人,曾是矿山上的拖拉机手,后来开设了余村第一家农家乐。泡上一壶当地特产白茶,谈起家乡的发展和自己生活轨迹的改变,潘春林感慨万千。

“你看对面,这片郁郁葱葱的山脉,名字就叫青山,但几十年前,我们都把它叫做‘灰山’。”潘春林说,因为边上就是石矿与水泥厂,让整个村子炮声隆隆、灰天灰地。他19岁就在矿上工作,开着拖拉机将石料运出矿山。除了严重污染,在矿上工作也很危险,因为要打炮开矿,经常发生伤亡事故。虽说矿业让余村人富裕了起来,但其实是得不偿失,让他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之前的发展道路。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打造“绿色浙江”的内容包含其中。当年底,余村运行了18年的水泥厂正式熄炉,随后两年又关停了3个采矿场。失去工作的潘春林一时没了方向,但后来发现矿山关闭后游客渐渐多了,就开了一家农家菜小饭店。游客吃完要找地方住宿,于是他又把小饭店升级成农家乐,成为当地“吃螃蟹”的第一人。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在那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得知这一消息,潘春林立马回家告诉妻子:“这条路走对了,我们的春天要来了!”

多年后,潘春林已是3家公司的老板,产业涵盖农家乐、旅游、文化创意等。随着余村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他的生意也蒸蒸日上,2019年接待了4万名游客,营业额260万元。2017年,在央视一档农业节目上,潘春林向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再到余村来看看,绿水青山回来了,真的变成了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本以为只是一厢情愿,可潘春林没想到,今年3月30日,总书记真的又来到了余村,还到他家做客。“回想起来就和做梦一样,已经不能仅仅用高兴来形容了。”潘春林说,在他家中,村民向总书记汇报了近年来余村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这里环境好,老人的身体格外好。”“只要肯干能干,村里天天有活干,生活根本不用愁。”“我前年回村开民宿,收入比在外务工强多了。”

如今,潘春林决心好好经营农家乐,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还计划将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等休闲旅游资源联合起来,利用好生态红利,让余村人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

2

回乡发现“大有可为”

和中国许多农村一样,老龄化也是余村遭遇的挑战之一。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工作,村里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这一度也是无解的困境。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余村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路径越发明确,这一情况出现转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本地年轻人回到家乡寻求机遇。

40岁的胡斌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和许多余村人一样早年考大学,然后前往外地生活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在一次闲聊中,他得知朋友去了浙江一个小乡村,对当地的环境与发展赞不绝口,再细打听,朋友说的居然就是自己的故乡余村。“如果是你的家乡,可以考虑一下回去发展了。”朋友对他说。

家乡已经发展得如此之好?多年来,胡斌从未考虑过回乡发展,在他的记忆中,家乡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环境糟糕的小地方,采石场让周边灰天灰地,小时候回家第一件事情父母就是让他擦桌子,因为到处都是灰。带着疑惑,胡斌多年来第一次回家乡好好住了几天,对其现状大有改观:采石场关闭了,青山绿水回来了,休闲旅游在家乡蓬勃发展。他当即决定回家乡发展,“这里大有可为”。

2017年,胡斌回到家乡,计划将自家宅基改造成一家民宿,但建到一半却遇到麻烦,父亲被查出结肠癌,自己也生了一场大病,医疗费高达30万元。幸好村里及时出手相助,帮他申请了贷款,改建才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一年多经营,他的“绿缘客栈”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民宿之一,让客人在充满郊野风情又不失设计感的环境中享受现代生活,开窗即见群山田园,出门便是公园般的风光。“去年,我的收入已经超过在外地工作时的收入。如今疫情好转,生意也逐渐好起来了。”胡斌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因为环境变好带来的,能在家照顾父母,又可以兼顾事业,同时也能在怡然的环境中修身养性,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

在胡斌最初的记忆中,余村的山林满是绿树珍禽,记得到处都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可随着采石场的建立,环境被污染了,鸟儿不来了。如今,他带着孩子回到儿时曾经嬉闹的地方,又听到了熟悉的鸟鸣,一切又恢复到了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他觉得这才是家乡失而复得的最好的财富。而和他抱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正回到家乡,在青山绿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3

油菜田孕育“三宝”

离开胡斌的民宿回到主干道,穿过一片农田,就能看见一条绕村而建的自行车观光骑道,欣赏竹林与花海。这片百亩花海是曾经的水泥厂所在之地,水泥厂拆除后,这里成了田园观光片区的核心。

不远处,就是全村人曾赖以为生的石矿,现在已是矿山遗址公园。矿坑和窑洞依然保留着,曾经因为开矿裸露的山体逐渐披上绿衣,但仍能看见往日的“伤痕”。村里人说,还有其他两座矿山都复绿了,唯有这座保留了下来,用这种封存的方式警示后人,为了挽回失而复得的环境,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在公园边上,是一片林下产业园,只听得大片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此外,全村水源地——冷水洞水库,也在附近,一潭碧水点缀在山岭之间,如同宝石一般。以前从矿山流下的水都有沙石,所以溪里没活物,现在鱼虾都回来了。

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是一位80后“村官”,他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余村人,这些年来感受到了村里的巨大变化。2005年以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村里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把村庄划分成田园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精品外环线,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新布局,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2008年,余村在全县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当年被评为首批精品村。2012年,大力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关停一大批“低小散”竹制品加工企业,完成山塘水库修复、生态河道建设、节点景观改造和沿线坟墓搬迁等,实现了“寸山青、滴水净、无违建、零污染、靓美景”。

为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余村坚持将全域旅游品牌做大,让更多人看到美好生活的前景、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2019年余村提出“1+1+4”的发展规划,以余村、集镇带动周边4个村子抱团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届时,村道将被打通,村景将融为一体,而余村则成为这片大景区的“客厅”。

现在,守着35亩油菜田,余村有了“三宝”。每年春天,油菜花开,吸引很多游客,这是一宝;油菜收割时,游客可以参与体验式劳动,这是二宝;榨好的菜籽油成为旅游商品,让游客带走,这是三宝。

目前,余村休闲旅游农家乐有42家,床位500多张。2019年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3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从以前卖石头到现在卖风景、卖产品,汪玉成真切感受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也会回馈我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