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张艳精心照顾下,雷神山医院的一重症患者痊愈出院
公卫中心感染与免疫科护士长王琳照顾病患
仁济医院的护士崔顺悦
患者赠言感谢天使
龙华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甄暐带病抗疫
在A3重症病房奋斗53天的瑞金医院护士杜颖
【编者按】
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共派出1649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护理人员超六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出负压病房以来,27家医院派出共计227名护理人员共抗疫情;公卫中心则派出226名护理人员进入轻症、重症防疫一线,医护同心,托起生命希望。
如今,疫情防控均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回顾近4个月以来的战斗,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敬畏,让护士们义无反顾,不舍昼夜;也正是因为这次疫情,让人们对“护士”这个称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今天,是国际护士节,让我们走近这些平凡的英雄,感受白衣天使的爱和力量。
上海篇
“沪”你周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应急病房是上海抗击新冠疫情的“主战场”,自1月20日收治上海首例成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以来,全市多家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在“战斗堡垒”中用生命对抗病毒,用生命致敬生命。
患者的每一个积极变化都来之不易;而这些变化的,不仅靠医生们精心救治,更离不开护士们的悉心护理和温柔鼓励。正如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所说——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团队,就是我们的护理团队。医生有多重要,护士就有多重要!
面对风险 你有无畏的勇气
相对于医生,护士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接触更多,传染的风险也更高。穿防护服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感受?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杜颖说,“脱的时候,汗水湿透,可以往外倒水。”
2月22日接到支援公卫的电话,杜颖立刻收拾行李,2小时后就出门了。并非没有畏惧,但深知白衣天使的天职,她义无反顾。
杜颖是外院支援公卫应急病房单次驻守时间最长的护士,在A3重症病房奋斗了53天。她说,平时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到隔离病房后难度突然大了好多。两层手套下,再灵巧的手也变得有些笨拙,穿着防护服给浑身插满管子的患者翻身、清理排泄物时,可以感受到防护服里汗水滑过皮肤,甚至口罩里已经积起了“小水洼”。
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需要连续性治疗,中途换人有可能会影响护理甚至救治。于是,杜颖主动留了下来。最终,瑞金团队患者的死亡率为零,两位患者ECMO支持22天和47天后成功撤机康复。
仁济医院的护士崔顺悦结束第二轮应急任务后,也主动留了下来。团队推荐她当仁济组的护理组长,角色的转变让她一度无法适应。在真诚的鼓励和帮助下,她逐步理清管理思路,将前两轮积累的宝贵经验整理成一条条贴士,贴在病房醒目的地方。崔顺悦完成三轮任务,累计时长57天,是支援公卫病房累计驻守时间最长的护士。
公卫中心胸外神外科护士顾晓燕4次进舱,是本院进入病房次数最多的护士之一。顾晓燕还记得那时筹备A2病房的开科工作,时间非常紧迫,晚上搬运最后一次物资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所有人都淋湿了,但大家还是决定冒雨运送。那个寒冷的雨夜,顾晓燕和同事们都觉得,真是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天!“为了患者,必须冲,我们义不容辞,必须迎难而上。”
救死扶伤 你有过硬的本领
在A3重症病房,护士已不是简单地执行医嘱,有时候更是医生的眼睛,操作和判断会给医生指向性的信息,并且还要具有对危险因素的预见和应变能力。这,就是护理的价值。
“我们给每位患者建群,全组医护24小时了解患者当天发生的一切。”杜颖说,舱内护士定时向群内汇报各项指标和患者信息,便于医生做出最明确的判断,实施最精准的治疗。
就拿输液来说,补液分为3路,一路走血管活性药物,一路走镇静镇痛药,其余补液再另走一路。“深静脉固定及翻身后不打折,整排静脉三通放置妥善不受压,关键药物结束前必须提前备好续泵,余液至2ML时提前更换,换泵操作必须熟练、动作迅速……这些要求事无巨细,就是为了确保药物能匀速精准地进入血液,避免互相干扰。”杜颖说,有一次向大家介绍护理要点和瑞金团队的方案后,大家竖起大拇指,点赞瑞金组的高质量护理。
在仁济组,有一名患者每天都要发生二三次不明原因的生命体征大波动,十分棘手。经过层层排查,崔顺悦发现,每次大波动都发生在药物换泵的一刹那。于是,她和其他组员协商制定了细化的换泵流程。这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精细护理对危重患者的重要性。
仁济组的90后男护士郁园丁3次进舱,作为男护士,体力上的优势让他比姑娘们更加能够胜任重症护士的高强度工作。每天8小时,三班倒地坚守在危重患者身边,他经历过太多次抢救,仍觉得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每一步都要有走钢丝一般的细心。“病情瞬息万变,不容一丝闪失。”他说,重症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又常合并不同的基础病,因此越到危重阶段,越需要仔细甄别、精准把控,这是一种“与死神拔河”的能力。
呵护生命 你有无私的大爱
在公卫中心的病房,上海27家医院派出共计227名护理人员、公卫中心派出226名护理人员先后进入病房。由于疫情特点,护士们不仅开展专业护理,更是承担了患者的一切生活照料与基础护理,让患者舒适、清洁且有尊严。
普外科护士长蒋蓉蓉大年初二进应急病房,完成三轮应急任务,共计78天,是公卫中心累计驻守病房时间最长的护士。她还记得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转入病区,是由于心率变慢。“护士长,我为什么来这里?这里好吓人。”这是她和小伙子的第一次对话。虽然安慰了小伙子,但他无助的眼神让蒋蓉蓉难以忘怀。那一晚,她听到其他护士说,这人就是不肯睡觉。
蒋蓉蓉悄悄去了一趟病房,看到小伙子安安静静坐在床上,明明很困就是不肯睡觉。两人聊了一会儿,蒋蓉蓉才知道,小伙子不肯睡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是心率慢而转入的,尽管已经干预,但他还是害怕睡着了心率会更慢,甚至会死亡。由于已经半夜,蒋蓉蓉陪着他,让他放心,先好好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又请来专家心理辅导。此后的一段时间,她和责任护士时常去看他,和他分享一些趣事。作为病房中为数不多的年轻患者,小伙子出院的时候还兴奋地说,“我想转专业学医!”这个患者,深深印在蒋蓉蓉的心里。
顾晓燕也记得一位重症患者,刚上呼吸机,病情不是很稳定,血压非常高,氧饱和度也一直上不去,医生很担心,每天坐在病房里跟护士一起守着他。护理这样的患者,最难的是翻身拍背,每次翻身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血压波动,每4小时就要抽一次血气来调节呼吸机参数,时时刻刻都要看着氧饱和指数。就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中,患者终于好转,能在写字板上和护士们交流了。他刚刚清醒的时候,对医生护士竖了很久的大拇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所有人一扫十几天的疲惫与紧张,激动得不得了。
公卫中心感染与免疫科护士长王琳,疫情最初就被派入重症病房,后又调入轻症病房,是公卫中心单次驻守病房时间最长的护士。她说,有患者病情严重,不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不会放弃希望,努力从病魔手中拼抢一线生机。病房里,有人和她成了朋友,约定疫情结束后吃大餐,还有人紧紧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保护好自己”。
有一次为患者分发生日蛋糕时,王琳还得到了患者赠送的感谢卡:“虽然我看不见你们的脸,但我知道你们都是天使!”王琳说,经历过生死,让全国人民都对医护人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也更加珍惜与患者之间的情谊。
能活着走出ICU,无疑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令杜颖难忘的是,组里的患者老童经过47天ECMO治疗后脱机拔管,和家人通第一个电话的时候说:“这里的护士对我就像妈妈一样!”出院那天,老童更是直言:“我舍不得离开你们。”杜颖说自己很感动,因院方要求无法送行,但眼泪不停在眼眶里打转。她说,这些坚强可敬的患者们,其实也是医护人员的天使。
首席记者 左妍
武汉篇
“汉”卫生命
“黄鹤楼开放了!”“湖北完成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手术!”芳菲五月,上海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们经过隔离休整,早已回归了日常的忙碌工作。白衣天使们把那段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的日子封存在了记忆中。只是在奔忙中路过医院贴有自己照片和名字的那面墙时,嘴角会微微扬起;只是在朋友圈中,还是会习惯性地分享来自“第二故乡”的好消息。
两座同饮长江水的城市,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上海白衣天使们逆行来到抗疫“主战场”,在飘雪的冬季坚守,终于迎来了武汉樱花盛开的春天。“江海同源,沪汉同心”,在上海援鄂医疗队1649名队员中,护士占了1041名,他们用温暖的微笑、夜以继日的守候书写着“沪”你周全的双城故事。
疫情来临 他们说“我去”
武汉“封城”,战疫升级,但别怕,你不会是一座“孤岛”。尽管没有人知道,在这座陌生的、距离上海800公里外的城市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想起了授帽仪式上眼角滚下的泪珠,想起了自己投身护理事业的初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甄暐春节前发现右膝关节半月板囊肿,走起路来会有阵阵痛感,医生和家人都劝她尽快手术治疗,她不是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可当疫情席卷而来,她第一时间向院部报名申请奔赴武汉疫区。“冬季是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季节,我作为呼吸科的护士,应该发挥个人所长为需要我们的患者服务,我这一点腿伤没事儿的,不用担心我。”这一去,就是整整68天……
病毒传播很快,但更快的,是援鄂医疗队员们集结的速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护士崔洁又出征了。出发驰援武汉那天,她想起了17年前SARS肆虐的日子。那会儿,她担任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护士长,24小时守护着非典患者,因为连续作战,崔洁曾累倒在病床边……17年后,曾经的抗疫老兵毫不犹豫,“若有战,召必回”。可是候了好几轮,直到第四批才被“安排上”。原来,院里考虑她家里有困难——9岁的双胞胎还在上小学,丈夫重病初愈,母亲身体也不好,所以一再劝她暂缓出征。可崔洁的态度却很坚决,“我有经验,一定要让我去!”
面对艰险 他们说“我上”
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告急,防护用品无比金贵。我们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为了避免上厕所浪费一件防护服,医护人员上岗前2小时就不吃不喝。数小时后,从隔离病房走出时,脸上是口罩的勒痕,内层的手术衣早已湿透。这样的经历,奋战在疫情“暴风眼”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他们最有发言权。大年初三,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病房护士胡兰兰登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她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一工作就是至少4小时,其间不能喝水、进食和休息。
“我们要一刻不停地护理危重患者,要熟练地运用ICU病房里所有抢救仪器,也要与医生一起配合对患者实施抢救。”往往一个班下来,口罩磨破脸颊,汗水湿透衣背。工作辛苦,还有被感染的风险,这些在胡兰兰眼里都不算什么,唯一让她难过的,是目睹因抢救无效而逝去的生命。患者无力垂下的手、失神的双眼慢慢合上、心跳变零,这些深深刺痛着胡兰兰和护理队员们的心。此后的日子里,胡兰兰累活脏活抢在前,为危重患者送去对生命的信心。
“恭喜!”昨天公布的“上海好护士”和“左英护理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护士长汪慧娟都榜上有名。面对同事们的祝贺,她笑着摆摆手,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从上海到武汉,改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白衣天使们救死扶伤的初心。她也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战士”。重症病房里,挽救生命的“战斗”随时会打响,作为护理组长,她每次都冲在前面。强压着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克服了长时间不能喝水造成的口干舌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汪慧娟都坚守岗位,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有效的救治。
挑战不断 他们说“我行”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护士们是“全能战士”:搬运工、保洁员、护工……哪里需要,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张艳,作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队员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时,摆在眼前的是空空如也的病区。白手起家,张艳带领大家一起搬运物资、制定工作流程,用了不到两天,完成了开科前所有准备工作。
在雷神山,张艳给自己排最辛苦的班,负责护理最重的患者。81岁的重症患者吴阿婆入院时氧饱和度只有69%,CT显示两肺弥漫性改变,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张艳带领着护理团队积极配合医生,予其精心的护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吴阿婆日渐好转,终于康复出院。“谢谢你姑娘,是你们给了我新生!” 出院时,阿婆握着张艳的手久久不愿放下。
厚厚的防护装备似乎阻隔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但隔不开他们对患者的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黄波黎在武汉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第一次剪掉心爱的长发……尽管工作重心多年前已转向行政事务以及护理质量督查,但重拾打点滴、插管、给患者擦身这些护理活儿,她照样做得干净利落。有天,护士要给一位老阿婆插胃管,患者怕难受不愿配合。黄波黎上前握住阿婆的手,安慰了好一会,告诉她该如何配合,等患者情绪稳定下来,黄波黎插胃管一次成功,顺利为阿婆补入营养液。同病房的患者看在眼里,竖起大拇指:“上海护士很棒!”
未来之路 他们说“我愿意”
在武汉的病房里,你总能看见医护人员握住病床上患者的手,为他们鼓劲。那一声声温暖的“加油”,传递的是必胜的信念: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有人说,在口罩和防护服后面,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谁;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天使就在身边……
“我去武汉不是为了有一天能风光地回来。我是一名护士,一名平凡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疫’不容辞的担当。” 崔洁坚定地说。在瑞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李卫红的眼里,崔洁低调、实干,是位好帮手。“不少传染患者心理敏感,为了疏解他们的情绪,她还特地进修过心理学,现在经常活学活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医生的治疗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
“用生命守护生命,只愿我们的付出,换来患者的康复!”这是张艳一直挂在嘴边的话。院里第一例心脏手术,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连续三天守在患者床旁,确保术后护理万无一失。如今,只要有重大手术,她仍然守在患者床旁,等度过危险期才回家。在她担任护士长期间,科室零差错、零投诉,受到医护患的一致好评。
“护理本身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精细的艺术要靠高洁的护风和高尚的护德铸就。”从走上护理岗位那天起,汪慧娟就在践行着南丁格尔这句名言。未来的岁月里,她说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在热爱的护理岗位上恪守职责,用仁爱之心让优质护理服务之花更加绚烂。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