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颖
一开始,她是为了二年级的女儿,作业拖拉,学习总不在状态,预约了咨询。
她说:“她和先生都是名校毕业;曾各自供职知名外企,有着各自的丰厚收入。自女儿上一年级开始,她观察到女儿学习的状态很不理想,想到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权衡再三,决定暂停了原先的工作,全职陪女儿;她的决定得到了先生的支持,但她的心里总觉得有些不甘心……”
她说:“从陪读的第一天起,她的神经就绷得紧紧的,她认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孩子理所当然要学习优秀;而事实是,她天天盯着女儿的学习,想方设法地让女儿增加对学习的自主性:积分、奖励,各种方式都试过……一个多学期下来,收效甚微。让她害怕的是,女儿对她的管教似乎已经开始滋生了逆反心,表现在行为上:作业越做越拖拉,试卷可以留白一大片……”
我问她:“孩子的爸爸怎么说?”她说她现在和先生的话越来越少;先生总是加班很晚回家;很多时候先生回来,看她正在吼女儿的气头上,什么也不说,就自己进书房了。有一次已经快晚上十点了,女儿的作业还没做完,先生扔了一句:“学习习惯怎么还没养成?”她说她当时觉得羞愧无比,把自己锁进卫生间,默默流泪……既委屈,又无力。
我说,我感受到了你的生气:你既生自己的气,也生先生的气:你生自己的气,因为你似乎把管教孩子当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事:理所应当要为孩子的学习负责;如果孩子的学习不理想,就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你生先生的气,因为你期待得到先生的理解,期待得到先生的肯定,特别是在自己情绪快崩溃时,或是即使忍不住吼了孩子,先生也可走近自己,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抱抱你。
听到这里,她失声痛哭。
凡是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的家庭,大概率的,都有一个离孩子很近、目光紧盯孩子的妈妈;而孩子通常是背对着妈妈,一种恨不得把自己钻进洞里的逃离状态。而三角关系的另一个点,爸爸,常常离得远远的,显得好像是个局外人。妈妈的感受常常是无力、疲惫、委屈,还有压抑着的,不知何时会井喷的愤怒……爸爸则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真实存在,却很少显露:下班回家,渴望从妻子那里借一点儿温柔;想着和女儿一起玩个游戏。然而,推开门,闻着家里的紧张气氛,还是找个地儿钻进去,比较安全……当爸爸们选择了逃避,妈妈们常常误认为:先生不仅不管孩子,还怪自己做得不够好。夫妻关系也越走越远。拧巴的家庭三角关系滋生的各种情绪,成了困住他们前进脚步的那把隐形的绳索。
这位二年级女儿的妈妈,在每周一次的咨询中,从孩子的学习问题中抽身出来,慢慢地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先生,也越来越多地看见了孩子。她说:六一儿童节,她在朋友圈写下:“妈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妈妈,而不是又当妈又当爸的女超人。成为这个家的女主人,和先生一起合作愉快,是给女儿最美好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