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重要节日的欢呼声中,A股7月1日高开高走,沪指时隔4个月重回3000点。这已是沪指年内第3次站上3000点。然而往前推,沪指第一次见到3000点是在2007年2月16日,距离今天已经13年了。
2006年底,中国的GDP是21.94万亿,而2019年的GDP总值是99.1万亿,13年增长了4.5倍。但是沪指13年原地踏步,确实令人唏嘘。经常有人感叹说,中国股市没有反应经济的晴雨表,意思是股市本来应该像美国股市一样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A股指数没有反应经济晴雨表,特别是上证指数。上证指数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按照全样本按市值大小进行加权计算指数,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而这种指数编制方法,在欧美股市已经“绝迹”了。我们平常说的美国道琼斯指数是指道指30,它只包含苹果、运通、微软等牛叉叉的30个成分股,都是市场上的尖子生,组成的指数当然强。纳斯达克指数强也有特殊原因。第一,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涵盖所有高新技术行业,包括软件、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零售和批发贸易等。我们把A股里面的新经济上市公司单独拿出来组成一个指数也是强的,比如近期创业板就显著强于上证指数。第二,纳斯达克市场退市制度严格,每年有大约8%的公司退市,目前有3000多家公司,但是累积退市的股票超过4000家。退掉那么多,剩下的当然是新经济市场里面的重点班,强于大一统的上证指数很正常。
其次,其实中国股市反映了经济的晴雨表。A股的运行,完整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升级过程。从上世纪股市之初电视普及阶段的四川长虹,到2007年牛市重工业相关的五朵金花,再到现在符合北上资金偏好的“漂亮50”,虽然指数涨幅不大,但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牛股群体。比如现在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里面走牛的医药、科技、消费板块,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过去的制度原因,反映我们互联网经济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美团和拼多多还去了国外上市。如果我们市场建设可以回到过去,把流失到国外上市的前述牛股和国内目前那些“漂亮50”整合成一个指数,那么这个指数过去10年的表现不会比纳斯达克指数差。
基于上面这些原因,投资者首先不要对自己的股市妄自菲薄。我们的上证指数拖家带口,良莠不齐,好坏全部计算进去。美国的指数把老弱病残藏起来或赶出去,只把优秀的部分拿出去组成指数。这个没有可比性。不是他们的股市比我们强,而是计算口径不一样。
投资者不要被上证指数局限了。如果想在A股多赚钱,也可以参考美股指数的口径做法,盯着股市里优秀的公司来买,估计也不比美国的投资者差。
毛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