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智慧快餐 心静自然凉 莱茵河畔的罗蕾莱 断想二则 父亲摆摊记 布衣市长百发大叔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0-07-05

父亲摆摊记

赵韩德

年轻时,老家天井门一开,窄窄的石子路两边,就是绵延不断的地摊。这个集市从凌晨两三点钟起就杂声嗡嗡,然后渐渐喧闹到把整个小镇兴奋起来。我天天在这闹声里懵懵懂懂地起床,习惯养成,以致每年春节摊贩们返乡,反而会感到冷清。

地摊以农副产品为主,小塘菜、马兰头、草头、无锡茭白、牛角瓜、塌棵菜、米苋、芹菜、韭黄、牛踏扁毛豆、雪里蕻咸菜、咸白菜、河鲜……没有你找不到的品种。远郊的花农也赶来,蔷薇月季菊花迎春绣球一品红……灿若锦绣。摊贩虽然抢地盘、吵架,却能守规矩——就是人家的门口,必须空出。

但这个规矩后来被文明地打破:实在找不到落脚点的摊贩,向房东提出租赁,早上几小时,日结日清。于是某天,我家门口出现了一个盆景摊。母亲拍的板,让空地生钱并不是坏事。何况摊主一口一个“阿嫂”,热络得像亲戚。盆景摊生意相当好。

这使退休在家的父亲坐不住了。父亲与世无争,神定气闲。养个画眉,凿凿假山,浇花弄草,以自赏为主。有时天井门开着,路人偶尔一瞥,见门里花团锦簇鸟声啾啾,便讪讪地进来看,父亲顿时如逢嘉宾,还吩咐母亲泡茶。来人若是内行,和父亲聊上半天,父亲更是高山流水倾盖相知的开心。

父亲舍得投入,小小的天井便显得拥挤起来。母亲有时不免抱怨,说堆过来堆过去,又不值铜钿!父亲每每宽宏大量地一笑。我却隐约觉得,父亲对此评价,是有点郁闷的。

观察了十来天后,父亲说,门口之地,不再出租了,“有得让人家赚,何不自己赚?”一辈子是个染料行业工程师的老父亲,决定要当当摊贩了!商品就是满天井那些业余爱好。

我们一致支持父亲的决断,并且给心神不定的父亲打气,说他的假山、盆景、金鱼和花树,绝对不亚于来摆地摊的农民。父亲出摊的第一天,我们兄弟几个起大早,门外放两条长凳,搁块门板,把大大小小的盆景、花卉摆得琳琅满目。父亲有点惴惴不安,怕别人的摊头人头旺,自己的遭冷落。我们站他两边,“阿姨爷叔娘舅”地乱叫,吆喝人气。我忽然发觉,摆地摊得有大心脏和保持巧笑的定力。终于有人凑过来了,看中了父亲的一个雀梅老桩。接着讨价还价。父亲老实,图开张吉利,又不忍拂人面子,卖了个底价。镇上熟人经过,三三两两和父亲打招呼,都是本地土话“杜(大)阿哥”“老兄弟”,超热乎。也有捧场买几盆时鲜花草的。父亲虽为人和气,但这样长时间的谦恭和保持笑容,也颇累。

半天下来,天井里空了不少。母亲反而心疼“老头子不要太累了”。但这个交易平台给父亲带来的成就感,似乎倏然即失。父亲怅怅然,好像失落了啥,叨叨着“雀梅雀梅”,他舍不得那些日夜相伴的花草盆景呢。尤其那盆雀梅老桩,本是用来“站台”作范儿的,想不到一激动,却首先卖了出去。雀梅是父亲到镇江游玩,在焦山那儿编《昭明文选》的梁太子萧统读书之处挖到的。我一下子消失了积极性,问自己,让父亲赚那几个钱是否有意思?

母亲说,门前空地,明天还是重新租给卖盆景的花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