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航母编队(资料照片)
士官长刘辉倾听辽宁舰“心脏”的跳动
海军潜艇在水面浮航
肖海生(左)现场教学
董冠英对战机进行检查
海航歼击轰炸机编队升空
◆刘文平 练伟 王开君
“战舰工匠”“定海神针”“小岗位大担当”,这些称呼是新时代人民海军优秀士官的标签。这些身怀绝技、越老越香的“兵头将尾”,在各自战位上砥砺奋进,铁血担当,使得海军发展更加坚实有力,在万里海疆矗立起英雄群像。从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中国打造“百年海军”有底气,有自信,有希望!
刘辉
追求极致的航母“龙骨”
原航母辽宁舰机电部门某中队士官长刘辉,如今已是某新式战舰上的机电区队长,可战友们仍然习惯叫他“龙骨”,这是他在航母上赢得的尊称。
当兵25年的刘辉,一口川味普通话,说话像打机关枪,这个“兵王”浑身都是故事,光“一周两受嘉奖、一年两立三等功”就让人肃然起敬。别看他长得白白净净,可他很能吃苦,钻油舱、摸管路、绘图纸,当兵三年就成技术骨干。“把平凡干到极致就是伟大。”刘辉这样说,也这样做。
那年,刘辉被选入出国接舰的种子队,兴奋劲还没过,就在海军工程大学培训时吃了苦头,文化测试成绩不理想,他就拼命练、拼命追,学外语、练发音、背单词,三个月瘦了十斤,把嗓子都学哑了,硬是以全优成绩赢得接舰资质。“不信邪”是刘辉的性格特质,接舰回国后,他把外国人的技术摸透吃尽。有一次,同型号引进舰的汽轮发电机推力轴承间隙超标,无法正常工作,外籍专家以“超过保修期”为由拒修。“让刘辉试试”,上级派车把刘辉接到现场,在国外接装时,刘辉见过人家拆推力轴承,大致记得维修流程和关键步骤。刘辉和工厂师傅按照维修逻辑,慢慢把轴承拆开,奋战三小时,终于排除故障。拒修的外籍专家得知后,特意送给刘辉小礼物,称赞“中国水兵了不起”。
2008年底,刘辉选晋高级士官,办理家属随军手续。此时,上级推荐他去接装中国第一艘航母。“上航母,是咱们水兵最大的荣耀!”刘辉二话没说,退掉公寓房,送别妻女,奔赴新岗位。此后数年,刘辉一家辗转四地,女儿四次转学,只为在航母上建功立业。航母辽宁舰服役后,高自动化的动力系统对操纵人员是极大考验,无法吃老本的刘辉利用到科研院所跟班进修等机会,深钻广研,还经常戴着呼吸机,逐个舱室、管路地摸排,记下10本、15万字的专业技术心得,编写多部教材,绘制系统图上百张。
行家说,推动海军发展的是军官,操纵战舰前进的是士官。此次中国军队改革,一大重点就是推行士官长制度,巩固军兵种技术根基。2016年,刘辉当上辽宁舰动力中队的首任士官长,住进双人舱室,配上办公电脑,但对他来说,这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承担数百人日常管理、训练组织的重大职责。刘辉把机电部门日常事务全揽下来,逼着军官少管“闲事”,集中精力去研究战法,有人不解:“老刘,你太把自己当回事。”可刘辉回答:“我真把自己当回事了!我就是要抢军官的‘饭碗’,逼着他们专心抓大事、打胜仗!”
肖海生
中国第一代“AIP人”
肖海生是东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AIP技术士官。“为什么叫肖海生?”他说,父母给他取了这个不经意的名字,注定此生“因海而生,向海而战”。
AIP,是“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英文缩写,它克服常规柴电潜艇经常上浮充电的缺陷,隐蔽性大为增强,是潜艇发展潮流。那年,首艘国产AIP潜艇列装,已是班长的肖海生主动报名,这是有代价的,因为特殊原因,操纵这套系统,当时要降格为士兵。肖海生认了,“这算个啥”!
到学院上专业课,教员告诉大家:“你们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批学习AIP的学员!”但他话锋一转:“AIP专业知识匮乏,我只能就网上资料给大家介绍介绍。” AIP构造复杂,无标准教材、无实操经验,仅几张设计图纸和几页资料摆在学员面前。要干出名堂,就得啃硬骨头,从此,课堂、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肖海生和战友感到比高考还紧张!拼命的日子过了半年多,肖海生记满十多个笔记本,画图稿纸摞起来有半米厚,最终他考核全优,把AIP的几千米管路、数百个阀门、近千个技术参数烂熟于心。几年下来,他制定了20余部、近百万字专业规定。
AIP某核心部件的维修期限是科研单位经多年试验得出的,以权威结果写入说明书。可肖海生在应用中发现,除个别零件因老化引发小故障外,该部件主要运行参数都很稳定,可以考虑延长保养周期。看了肖海生记满数据的笔记本,数十名专家很是佩服。5个月后,根据他的改进方案,研究所对部分零件进行升级,使核心部件维修周期延长3倍多,既提升潜艇在航率,又节约大量经费。
作为首任AIP技师,随时会遇到新问题。专项试验中,肖海生发现一处管路上“结霜”明显,检查后发现由于管路“沙眼”导致燃料泄漏,若不处置,不仅干扰大气环境监测,还会对艇员身体造成伤害。常规损管工具没法用,工作人员没有维修经验,中止试验处理责任重大。危急关头,肖海生想起一个案例:当年泄压试验时,曾有过排气管路因燃料气化温度低导致结冰的“冰堵”现象。肖海生带领战友向沙眼处浇水,用湿棉布包裹,利用燃料低温使水结冰包裹管路,使险情解除,试验继续。
战友们说肖海生有一双神奇的手,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其实,天道酬勤,成功从来青睐备战打仗者!关键时刻的一锤定音,来源平时的千锤百炼。
董冠英
止事故于未萌
渤海湾畔,海军某机场,归航战机发动机即将停转一刹那,突然传出一丝蜂鸣般的声响,机械士官董冠英顾不得发动机高温,钻进机舱,发现轴承滑油泵有轻微漏油现象,避免了战机再次升空发生空中停车的事故隐患。
董冠英来自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三中队,从事机务工作17年来,凭着过硬本领排除装备隐患上百起。一次,部队执行驻训任务,傍晚,机组官兵认真检查飞机外部情况,董冠英负责检查狭窄的进气道和喷管。此时,驻训机场气温高达40℃,进气道温度高达70℃,喷管里温度高达150℃,汗水顺着他的前额滴到了眼睛里。董冠英努力睁大双眼仔细观察,结果发现某支架处有疑似裂纹,他立即警觉起来。经探伤发现,这是一条1.5毫米的裂纹。随后,所有战机发动机相关装置都接受检查,成功避免了空中特情。
止事故于未萌,是所有机务兵的胜战追求。一次跨昼夜飞行时,董冠英利用飞行参数判读,发现战机起飞时左侧发动机转速、排温略低。他迅速组织检查,连接好动态检查仪试车,数据却无异常。董冠英不死心,他走进飞参判读室,对比空地数据变化,再次爬进战机座舱,模拟驾驶动作推拉油门,重新检测数据,终于发现了问题。
多年来,董冠英总结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技巧,根据故障特点提出自己意见建议,先后撰写论文13篇,参与编写规范性文件10余册,为机务维护正规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