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仰止于王勃 “早恋” 黄崖关上的商贩 小声说话 耳聑聴聶 太和里
第19版:夜光杯 2020-07-22

小声说话

吴锦祥

老同学的儿子定居日本,前一阵他们夫妻俩去儿子家住了一阵,结果提前回来了,说是不习惯。其间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特别说了一个细节:他在儿子家里说话时几次接到儿子提醒:说话音量放低些!他感到奇怪,问儿子:“我说话声音响了吗?”儿子点点头,他说日本人说话都轻声细气的,我们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养成了轻声的习惯。老同学说,他在国内家里说话从来都是这样的,很平常,怎么到了儿子家里就觉得不平常了呢?

“说话还要刻意压低音量,别扭!”老同学颇反感。要说明的是,这位老同学并不是粗人,而是一家大企业的退休中层干部,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他们夫妻俩原本打算今后在上海和日本儿子家两边住的,就因为多方面的不适应而改变了主意。

中国人说话大嗓门原本是习以为常的事,只是在国门大开后渐渐显得不协调了。尤其是旅游团队,不顾场合“大声喧哗”常常受到当地人的侧目和诟病,有的地方甚至用中文挂着警示牌:“请勿大声喧哗!”

其实,一个注重文明的社会不仅对

说话音量有所控制,其他方面也同样会注意,如搬放物品要轻手轻脚,汽车行驶中尽量少按喇叭,敲门不能太重,开门关门要温和,甚至有些场合走路和吃饭的声音都要有所节制。中国台湾作家刘墉讲了一件他曾经历的小事: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到美国时,他经常坐美国朋友的车,但在下车时总会感觉到主人异样的眼神,他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有次其中一个跟他混熟了的朋友直截了当地发问:“刚才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不高兴?”他说没有啊。对方说:“因为你刚才关车门时很用力,我以为您不高兴呢!”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很多次朋友异样的目光,都因为

他关车门时太用力了引起误会。

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要和趋势,我以为首先从控制说话音量开始。但许多人不习惯,尤其是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片面理解“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外在特征和表现,大大咧咧,毫无顾忌,“大老粗”光荣意识根深蒂固。

好在随着我国逐步融入世界一体化,文化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懂得环境安静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一些教育机构从娃娃开始抓起。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市凤凰小学正着力推行“轻声教育”,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会控制音量。该校对说话音量设定了六个等级,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等级的音量说话,学校教职工率先垂范,有的年轻女教师甚至不穿高跟鞋,以免与安静的教学环境不协调。

轻声说话是对环境的尊重,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温文尔雅,不紧不慢,从容不迫,才能显示出平等和理智、成熟和自信,给人优雅之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