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更是一部关于诗词的纪录片。她走了将近一个世纪,一个女性在国家的动乱中,在命运的流离中,是如何选择个人的性格、信仰、家庭,又如何处理跟父亲、孩子、丈夫之间的关系,所有个人的坎坷都交织在她对诗词的寄托,她对诗词的探寻之路上。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昨日首映,这也是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部亮相的金爵奖华语入围片。
镜头追逐叶嘉莹先生(见上图)的足迹,辗转北京、天津、西安、洛阳、香港、台北、温哥华、波士顿。导演陈传兴不仅对这位古典诗词大师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还采访了叶嘉莹亲友学生数十位,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痖弦、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我们希望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诗词地图里,寻找诗词的力量,关照今天,也关照将来。”《掬水月在手》制片人沈祎这样说。
忧患一生
《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1924-)传奇的人生。她今年96岁,蒙古族人,叶赫那拉氏,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曾经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
但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拍一个诗人?拍摄过“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的导演陈传兴曾说,除了聚焦这些当代的诗人、当代的小说家之外,应该把眼光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虽然陈传兴身体抱恙没能来到上海,但影片出品人廖美立与他合作良久,她介绍说:“导演希望能够回到中国文学的一个本源,回到诗词上。”当正式决定要用一部纪录片,探讨诗词存在的意义时,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叶嘉莹,“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耕耘者和传播者,叶嘉莹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扮演着承先启后、贯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学生,又是桃李满天下的师长。”
电影分为七章八段,以叶先生的居所来命名每个篇章,建构起其个人的历史,同时呼应古典诗词的整体历史,“我们以叶老师个人忧患的一生,来与中国的诗词之美做一个交错。”
弱德之美
“我们2017年4月份开拍。之前,导演跟叶先生有将近一年的拍摄沟通。”沈祎和廖美立回忆说,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所谓“弱德之美”,即是一个弱小的文人如何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坚持个人信仰,“这是我们对叶先生最深的印象,即便拍摄时她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但她仍体现了强大的意志力,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准备第二天的采访稿,并且对电影艺术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经常询问我们关于电影工作的问题。电影里,还记录了她摔伤后仍坚持拍摄的画面。”“弱德之美”也是全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
新冠疫情影响了影片的上映计划。但金爵奖带来了鼓舞,“我们感觉活过来了,现在整个团队都非常有信心,争取年内可以在全国公映。”她们还相信疫情之后,每个人对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会有所变化,或者有所困惑,“先生个人的生命史,给了我们一个很强悍的精神上的参照。希望大家可以从这部纪录电影里,找到一些自己对生活的解答。”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