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沈开达
啥叫“小小班”?这几个字讲给现在的小朋友听,肯定听不懂。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是每天都会开“小小班”的。
那时,我们读书都按照片块划分,一条弄堂里的孩子基本都在一个小学读书,所以我有几位同学就是我的邻居,大家从小一块儿在弄堂里长大。学校为了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学习,发明了“小小班”的形式,把几个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里,推举出一个负责人,每天大家在他(她)家里一起做作业。
我家住在石库门房子的一间客堂间里,在当时属于“大房子”了,而且我还担任班长职务,所以班主任就让我做我们这条弄堂的“小小班”的负责人。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跟我住在同一条弄堂里的5个同学都会来我们家里做作业。写字台、缝纫机、茶几等,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同学们“占领”了。说实话,我家里也不算大,况且还有祖父母在屋里,空间有限。我妈帮我出了个主意,把家里的一块长木板(我们叫排门板)拿出来,放在弄堂里,门板下面垫上两张大凳子,我们6个人各自带上小板凳,坐在这张排门板上做作业。一般我们做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了。老师有时候还会来巡视一番,看看我们是否在认真做功课,还是在白相。
做完作业后,我们拿一个铅笔盒子往门板中间一搁,就成了一张球网,打起了乒乓。不玩乒乓球,男生会拿出陆战棋来走“四国大战”,女生则跳橡皮筋、踢毽子或者翻麻将牌和扔米结子。
到了暑假,我们“小小班”的同学还要参加里弄里的劳动,叫“爱国卫生运动”。学校会发一张《暑假劳动卡》,上面有表格,需要有人来打钩做记录。整个暑假期间,我们要参加劳动五六次。记得每周四上午是里弄统一大扫除的日子,我们一起来到居委会门口,跟着大人来到井旁,大人用水桶把井水吊起来,我们接过木桶,传给大人冲刷弄堂。有时会跟着大人去宣传卫生,手里挥舞着小标语(竹竿上贴着写过字的纸片),前面有人敲锣打鼓,我们在后面喊口号:“以讲卫生为光荣”“消灭四害”……劳动结束后,里弄干部会在我们的卡片上打钩签字,表示认可了我们的表现。开学后交给学校,这也是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十年过去了,有时我还会去看看小时候住过的地方。站在弄堂里,看着原先的房子,不由想念起小伙伴们。你们都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