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之
每次飞上海,15个小时的旅途,很怕睡不着,更怕吃不饱,所以上飞机时一定要带上方便面。一碗方便面,连汤带面下肚,饥火顿消,腹中舒坦,人也就可以舒坦地睡一觉。
方便面给人的安抚效益很少有其他食品可以跟它相比。人们常常会把方便面跟大学生宿舍的廉价夜宵画等号,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方便面问世时,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奢侈品,比现擀的面条要贵六倍。方便面以它的快速和易存,缓解了日本战后食品的严重匮乏,也给战败后在饥饿和耻辱中挣扎的日本百姓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和舒心,难怪方便面在西方素有“comfort foods”之称。
我查过comfort foods的中文翻译,有译为“安慰食物”,有时是“舒适食品”,还有一个翻译是“怀旧食品”。我更喜欢“怀旧食品”,因为每次捧起一碗方便面总会让我回到三十年前的学生日子。
那时我在上海读研,每周会去外校兼课,学校在五角场,是郊区,来去很不方便,上完课,不管怎么赶,也很难赶上学校食堂的最后饭点。还好,女友是同校的,所以每逢去上课,晚饭就由她负责。起初,她会打好两份饭来我宿舍等,可是,等到我回来,饭菜一定是冰凉冰凉的。那年头,还没有微波炉,但即使有,学校也不会允许在学生宿舍使用的。有一天,也不知道是她错过了饭点去打饭,还是真像她说的“灵机一动”,等我回到宿舍,书桌上放着两包方便面和一个热水瓶。吃完热气腾腾的面,喝下鸡香飘逸的汤,从此再也回不到冷冰冰的饭菜日子。
后来我们一起到国外留学,方便面便是厨房的必备食物,哪天要赶作业或忙着打工,桌上的佳肴一定是方便面。记得我毕业那一年的复活节,学校放假,同学们或回家或出去旅游,但我们什么地方也没去。再过两月就要毕业了,工作还没有着落,两人在房间里默默地度过一整天。到了晚饭的时候,本想出去快餐将就一下,可那天恰逢阴雨,打着伞,走在夜幕细雨中,更觉凄凄惨惨戚戚,于是又掉头回了家。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方便面了,妻子取出两包放进锅中,加了几叶青菜,又打入两个鸡蛋,出锅后,妻子让我稍等,她不知从哪里找出两支蜡烛,关了灯,我们的晚餐就在烛光下进行。
也许是因为很晚很饿了,那碗面吃得特别香,特别舒心,一时的失意和迷茫随着汤面的下肚马上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