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日前,辽宁大连一老人在乘坐地铁时因无健康码而受阻,引发网友热议。无独有偶,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生了类似一幕,一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
各种各样的“码”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当下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又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码”——健康码。在很多公共场合,健康码已经成为一种“通行证”,亮一下“码”就能进入,很方便。不过,对于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人来说,却可能在各种“码”面前陷入难题,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部分老人遇到的“数字鸿沟”窘境,是其中的典型一面。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有媒体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在制定、落实公共管理和服务措施时,必须考虑到这一部分人群的现实条件和需求。
好在,针对部分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申领健康码的问题,已有不少地方、机构出台措施予以解决。“有码畅通无阻”,是好事,但不能“无码寸步难行”。此前有媒体记者走访了沪上各大医院、银行、文化场馆和公园等老年人频繁出入场所,发现这里除了“随申码”的核验,还设置“其他选项”兼顾老年群体的需求。
比如,对于无法提供“随申码”的患者,除了人工流调之外,已有医院运用智能科技手段,患者只要出示医保卡或身份证,简单一刷就知道健康状况。在上海图书馆,读者有“随申码”的需出示绿码,不是智能手机就发行程查询短信,如果连手机也没带,上图准备了一份“入馆读者信息登记表”。到上海博物馆看展,没有“随申码”,工作人员会临时帮忙申请……没有“码”怎么办?或有人帮忙,或有其他选项,体现的是服务意识和管理温度。
任何公共管理和服务措施,都不能遗忘人文关怀。信息化的速度再快,也要照拂到“非网民”的需求,这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