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上海出品 贝多芬交响盛宴来了 中国舞台启动内循环
第15版:文体新闻 2020-08-27
全球艺术家和名团因疫情止步,但我们自己的新戏好戏却多了——

中国舞台启动内循环

《茶花女》剧照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芭蕾舞团开启《茶花女》九城巡演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昨晚,西北民谣音乐人张尕怂挎着三弦和吉他,来到上海1862时尚中心的舞台,与上海评弹团弹着琵琶的陆锦花,共唱一首《谈恋爱》。这首融合西北花儿与上海评弹的原创曲目,意外地和谐……近来,剧院演出上座率可以达到50%之后,不仅演出连番爆满,还启动了“内循环”——上海爱乐乐团宣布新演出季将在上海、兰州两地开启;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结束演出的“民谣神仙组合”万晓利、小河、张玮玮等转身为“苏醒”了的保利剧院“开台”。疫情阻滞了国际演艺界的“外循环”,但是加速了国内舞台的“内循环”。

上海演出日渐繁荣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早已融入全球舞台演出大循环。按惯例,国际舞台演出项目一般提前两年左右预订档期和场地。上海观众也能通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静安现代戏剧谷剧目展演等国际文化节庆,与全球顶尖艺术家和名团面对面。但是,随着全球疫情发展不明朗,海外名家名团也按下“暂停键”——于是,国内的舞台,忽然,就空出来了。

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感慨,“50%的上座率规定,反而降低了我们的‘试错’成本。”于是,历来以海外高品质音乐剧为定位的文化广场,日前引进了一台“回到民谣”的国内“民谣神仙组合”音乐会。越剧院与淮剧团,也各自派出青年骨干演员,糅合成一台《不负韶华·越淮专场》。“不负韶华”的另一场系列,则是沪剧与评弹“搭档”,尽显江南文化的婉约精髓。近来,上海舞台几乎已经回归到平素的繁荣。

中国舞台期待原创

中国艺术家遇到了新的机遇——上海乃至全国的舞台都期待他们的到来。如果说年初是艺术家的创作磨合期,那么现在就到了第一阶段的成果展示期。北京舞台演出的复苏,是以前些日子在保利剧院“开台”的央华戏剧制作的《流浪之歌》河乐队北京首演为标志——就是以“回到民谣”为班底加上刘烨妻子安娜一起制作的音乐戏剧作品。他们的歌曲从田间汲取养分,在台上焕发光芒,当天又在网络音乐平台上刷屏。

上海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继续在全国创下一票难求的佳绩,以至于朋友圈天南地北的朋友都在问对方“哪个城市有票?”目前,据说,沈阳场,还有微量余票。随着“电波”电遍全国,上海歌舞团的另一部佳作《朱鹮》也再次为人所瞩目,成为全国各大剧院翘首以盼的佳作。上海芭蕾舞团已开启了《茶花女》九城巡演;杂技剧《战上海》已经在抚州、广州上演了两个月……

演出样式创新跨界

《战上海》这一红色题材如何以“杂技剧”的方式展现?这一跨界创意使得这部剧目颇受期待。西北民谣“花儿”,与上海评弹同台——其实,琵琶也是来自西域,与三弦一同游荡于丝绸之路,所以本身的调性也颇契合。这台名为“锦行花间”的演出中,还出现了吉他与中阮——这两门乐器在东西方诞生的时间差不多,也有着类似的结构与音色。基于艺术规律的东西融合、跨界创新,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显得琴瑟和谐。

而沪剧与评弹也有着接近的调性、主题和风貌;淮剧与越剧,也是最有市民性的两大剧种……上海文艺院团,也正扎根本土原创艺术,在舞台盘整期,寻找新的生命力,融入全国舞台内循环。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