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思再
老辈评判京胡演奏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没有董音,然而董音具体是什么音?语焉不详,也未见史书记载。董音会不会指某位董姓大师的手音呢?不可能。因为青史标名的京胡演奏家里没有一位姓董。于是董音之谜,成为我心里的一个悬念。
近日偶见某公众号转载《菊部赏花记》关于京胡大师杨宝忠的轶事。作者写道20世纪30年代某年春节杨宝忠去北京厂甸逛庙会,重金购得一只古董级的竹笔筒,即以此作为筒子而制为京胡,出音醇厚,视若至宝,取名大董;同行闻讯纷来观赏,遂生董音一词,时至今日仍以有无董音为评论音质优劣之标尺云云。为求证此说是否可靠,我通过幼时玩伴马步菁请教尊大人马锦良先生。锦良先生是当今硕果仅存的京胡演奏家之一,现居香港,曾在上海京剧院辅佐过陈大濩、汪正华等,在《海港》剧组任唱腔设计和京胡伴奏。
先生年届九秩而耳聪目明,他首先指出上述文章关于杨宝忠那年春节获古董笔筒的地点有误,应该是上海而不是北京,恰是自己陪同杨先生遛弯。古玩店老板听说面前是杨宝忠,就说这个明末的笔筒您喜欢就拿去吧,然而后来杨宝忠还是让马锦良送去了几块大洋。不过关于董音之说却与此事无关。董音之董,不是古董之董而是行内对京胡韵味的描摹,早已有之。
“嘚儿咙,嘚儿哩个啦,咙嘀咚……”先生通过微信语音哼起了二黄原板的过门。他说这个乐句如果以简谱来念是这样的:56 1|23 21|6 56|5……问道:这能念出京胡的味儿吗?同样,照工尺谱也只能读出音符而出不了京胡风格音。锦良先生说老辈授徒时总是先教你念“咙嘀咚”,道理是心里有了手里才会有。原来上述“嘚儿”所对应的5,是一连串食指的打音,听上去实际效果是“嘚嘞嘞嘞”,而不是单纯按出一个5的音符了事。再如西皮原板的头子:0 62|1265 321|……老辈往往念作“咙个咙个咙咚一个咙”。按照这种“咙嘀咚”的念法,能够在描摹音符的同时交代出京胡各种指法,京胡风格音即在其中。京胡指法有掸、拈、滑、垫、虚、兜、揉等,在丰富多彩的乐音背后有其系统的方法和技巧,这才能够拉出韵味。
那么这种乐音或者韵味为什么叫董音呢?锦良先生说以前孙老元(即孙佐臣,清末至民国的京胡大师)以“董”音著称,谐“咙嘀咚”的“咚”。盖“咚”为阴平字,不足以准确描摹带有揉弦的音,于是实际读音近似“董”。我后来又请教了几位行家。中央音乐学院杨乃林教授以西皮原板头子为例,其最后两个音符16,读作“咚(董)儿”,以食指揉弦,弓法和指法紧密配合,一触即发,先紧后松,弓、弦、皮、筒共鸣而出堂音,雄浑而又圆润,余音绕梁。这就是拉奏董音的方法及其效果,是考验琴师功力和天赋的试金石。上海京剧院创作室的金国贤是倪秋萍(梅兰芳琴师)的学生,他说董音可泛指一种古朴、雄性的京胡音色,现在有失落之虞。不过老辈念过门时唱的“咙嘀咚(董)往往有一种随机性,具体对应的音符是灵活的,读法、韵味因人而异。青衣泰斗陈德霖的嫡孙陈志清列举孙佐臣为其先祖父伴奏的唱片,尤其是《祭酒》,那琴筒里出来的“嗡嗡”堂音既遒劲又松弛,这是典型的董音。杨乃林教授还说,西方音乐理论有音名和唱名之别,音名CDEFGAB,其对应的唱名就是简谱的1234567;而京剧前辈把工尺谱和简谱视为音名,另辟咙嘀咚或董音为唱名,多了一层对音色的描摹,这是先进并丰富于西方音乐理论之处,是中国艺术家的创造!
京胡又称胡琴,是我国典型的民族乐器,其乐音里所特有的唱名——董音应该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