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光阴(油画) 风云际会  追忆先辈 信物的要义就是信 节约不减味道美 “中立而不倚” 上海人的河鱼
第18版:夜光杯 2020-09-04

信物的要义就是信

叶倾城

那一年,在异乡的街头,我买下了一对银戒。

“我当然收到过礼物。但信物,信物是什么?”

一定有过这样的一个初夏,蚕茧已收,新麦方熟,刚刚赛罢龙舟的两个乡下人,在茶棚里遇见了,频频致问:“要不要尝尝我家的粽子?”“我这里也有。”一家是咸,另一家是甜,对着赞了一回嫂嫂的好手艺,絮絮道家常,不知怎的,就说出来,原来:他家有一个儿子,他家有一个女儿,正是年貌相当。

都是多年熟人,算得知根知底,此刻又打量对方周身。一个心道:新夏布袍子,可见家境还殷实;另一个想着:男人家在外三光,就是女子们的贤惠。这样人家,教出来的女儿不会太差。乡下人,原就浑朴,一拍桌子:好,我就替孩子订下这门姻缘。

魏晋人繁钦有一首《定情诗》:“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出门在外,又仓促,身无长物,于是,一枚戒指,一条汗巾子,一个香囊……就此约定三生。

没有事先置备什么,也用不着。信手摘下贴身物,是一种“我把我的爱,全都交给你,希望你不要嫌它小”的出乎一心。不惜割爱,是最终,人和物,还是会团圆。

乘着酒意回家,见到女儿哈哈大笑,把男家给的信物递上:“爹爹给你许了好人家。”女儿登时羞得满脸通红:“爹爹你吃醉了。”飞奔逃掉。母亲大吃一惊:“是几时许的?吃酒前吃酒后?”——正怕他是酒后一时糊涂,胡乱应许。

再四问个究竟,果然是好人家好儿郎,依稀记得,前年的重阳会上见过,茁茁实实、虎头虎脑的样子。母亲也是满心欢喜。

做女儿的呢?第二天起床,看到枕边多了一枚戒指,明知道是什么又不好打问,硬是假装没有看到。大家都浑若无事,谁也不提,戒指也不知哪里去了。

——哪里去了?要到洞房夜,他揭开她盖头的刹那,彼此手上都有这“约指双银”。若能恰逢盛世,日子必定有滋有味。到晚年,她也有一个似模似样的首饰盒,灯下把示诸孙妇,颇有规模。她是练达能干的老祖母,这只金臂钏,那套头面,这件金三事……要给谁,都成竹在胸。为自己,她只留了一枚银戒指。全家人都知道,老爷子走的时候,戴了另一枚。天上地下,他们总能团圆。

莫说这只是虚构,我相信有无数这样的故事,被压在山川岁月之下。“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历史,就是由尘埃组成的。历史有多不朽,爱情就有多海枯石烂,而物质,比爱情更永恒。

“很惭愧,我收到过的礼物足以在淘宝开一间杂货店。而我真正想要的‘信物’,也许,会是你,给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