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峡湾夜色
松峡湾基地入口处“禁止入内”指示牌
松峡湾基地卫星照
松峡湾基地俯视图
近期美国加强与亚太盟国的军事合作,尤其在澳大利亚,美军不仅取得该国廷达尔基地使用权,为B-1B轰炸机奔赴印度洋及南海提供“跳板”,更在澳方默许下升级松峡湾(PineGap)基地功能,强化对亚太大国的战略监视。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扬言,澳大利亚要和美国“用同样的眼光看世界”,为此要拿松峡湾这样的“投名状”去取悦美国。
挂羊头卖狗肉
代号为“落雨”的松峡湾基地始建于冷战高峰期,1966年12月9日,美澳达成军事合作条约,在澳国土上兴建卫星基地。为避免外国侦察船从公海上拦截基地信号,地址选在澳中部爱丽丝泉市郊外的松峡湾,此处距海岸1200公里,严禁外人靠近。
为掩人耳目,美澳宣称松峡湾基地用于“空间研究”,并取了个极具误导性的名称——“联合防务空间研究中心”(后改名“联合防御基地”),旨在“帮助国际军备控制核查”。澳大利亚记者图伊所著《建立安全国家》一书中写道,“松峡湾最大的秘密就是它与军控毫无瓜葛,其贡献率是零”。众所周知,国际军控事业的关键是削减武器部署数量,这需要用低轨卫星图像来验证,但松峡湾控制的是距地球3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卫星,主要监测战略导弹、飞机、太空飞行器等发出的热信号,掌握别国武器试验情况,同时对地面通信及卫星上行链路收发通信监听,例如美国1970年6月19日发射的“流纹岩”电子侦察卫星,其伞状天线直径达20米,能“像吸尘器般吸走”导弹遥测信号以及从超短波到微波的各类通信信号。档案透露,松峡湾曾作为美军M7600、M8300等任务的指挥所,所控制的6颗侦察卫星“可对大部分欧亚大陆和非洲进行不间断覆盖”。因此,松峡湾基地诞生伊始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间谍基地,作为美澳在东半球最重要的监视中心,其控制的卫星可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区域,包括中国、俄罗斯亚洲部分和中东地区,因其战略意义重大,被美国为首的“五眼情报联盟”称为“皇冠珍珠”。
长矛之柄
冷战结束后,随着2001年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松峡湾基地不断扩大,面积从400平方米增至2万平方米,天线数从最初的2根增至38根,工作人员也从400人增至近千人,主要用途也发生“转型”,从“搜集国家战略情报”变成“为作战提供及时、敏感的情报”。墨尔本大学教授、鹦鹉螺学院高级研究员坦特发现,松峡湾已从冷战窃听中心变为美军作战基地,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在松峡湾工作十余年的澳大利亚学者罗森伯格披露,该基地负责追踪定位东半球无线电信号,并将信息反馈给美军无人机,以实施空中打击。2013年4月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最高级别报告也表明,该基地“在提供空袭所需地理情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罗森伯格说,“‘斩首’敌人的无人机是长矛之尖,而松峡湾就是长矛之柄”。
在松峡湾内部,有个叫“地坑”的特殊区域,配备许多“执行地理定位工具”,包括可同时拦截超过35颗商业卫星数据的“陶鲁斯”天线。2011年5月,该天线曾在12个小时内记录超过3亿个电话和电子邮件,坐在基地空调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会与阿富汗等战区的所有美军保持24小时联系,在截获手持移动设备信号后,他们几分钟内便可处理导出电话号码乃至通信内容,然后向部队提供信息,帮助美军实时识别重要目标并持续监控其地理位置。《悉尼先驱晨报》称,过去十年,松峡湾彻底融入美军“杀伤链”,在导弹袭击和无人机猎杀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以至于美军患上“松峡湾依赖症”,2020年1月3日,美军打死伊朗革命卫队少将苏莱曼尼,这里面就有松峡湾的“功劳”。
主权被无视
对澳大利亚而言,松峡湾未必有好处。冷战期间,受松峡湾“牵连”,澳大利亚成了苏联核打击目标,苏联早已定位该基地,一旦爆发核战争,那里必遭攻击。1980年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曾要求国家评估办公室进行评估,结论是苏联导弹若攻击松峡湾,将导致周边地区100万人丧生。1981年7月26日,澳大利亚媒体就曾刊发文章,呼吁堪培拉不要为别人“火中取栗”。
21世纪以来,松峡湾又成为美军“无人机反恐战争”一环,在打击恐怖分子的同时,也导致大量平民死亡。澳大利亚人权倡导与研究中心主任霍伊称,美国滥用无人机袭击,实际犯下战争罪,澳大利亚就是“同谋共犯”。此外,松峡湾名为美澳“联合设施”,澳政府号称对那里了如指掌,但实际上基地完全由美国军方和中央情报局把持,美国人把那里变成“租界”。基地建成之初,关键岗位就由美国中情局、国家安全局、国家侦察局和海空军垄断,而澳大利亚人只从事粉刷、清洁、厨师、门卫等工作。1978年,基地雇用的226名澳大利亚人中,只有16人从事技术岗。国际隐私组织找到的一封美国早年外交电报表明,基地许多区域严禁澳方人员进入,时至今日,澳方人员都不能进入国家密码破译室等,难怪鲍尔教授在相关著作的致辞页上写道“澳大利亚的主权被无视”。梁君 孙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