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歌剧院《诗韵中华》公演中朗诵原创诗歌《水调歌头·跨越太平洋》
李黎与基辛格博士(左)
人物名片
李黎
笸当代诗论家 诗人
笸美中基金会创会主席
笸世界华语诗歌联盟创始人执行主席
中国著名诗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读李黎〈诗是什么〉有感》这篇文章中写道:诗歌其实就是梦想。李黎在提醒我们,在当今讲究“实际”,关心“实效”,崇尚“实力”的“务实”时代,不能不在意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丢弃审美的东西;一个真正的有趣味的人,有审美判断力的人,肯定是一个高雅的人。
李黎,少年时就热爱诗歌,中学时就在报纸发表整版长诗;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始终关注诗坛、研究诗学;在北大任教讲授的也是诗歌美学。他的诗歌美学理论体系,得到美国著名文化理论大师F·杰姆逊教授的赏识并应邀去美国杜克大学深造。此后多年间,李黎一直以诗歌与审美文化为舞台,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他创立的美中基金会、世界华语诗歌联盟等机构,多次举办重大跨国与跨界文化活动;他担任总创意、总撰稿、总监制的大型原创诗歌音乐舞蹈史诗《诗韵中华》,已成为载誉海内外的国家文化品牌。
文/李伶
1
从诗人到诗歌美学学者
李黎的父亲李树谦是新中国第一本《文学概论》的作者,却很少在子女面前炫耀其学术成就,对孩子的教育是任其发展,但家庭的熏陶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李黎和姐姐小时候看《红楼梦》,就学习大观园里点香写诗,拿了风景明信片每张都配写诗。姐弟二人多年坚持习作不断,使李黎从小对诗歌与写作兴趣浓厚,古体诗、白化诗都多有尝试。
中学时代,李黎遇到两位“强大”的语文老师。其中赵鹤龄原是大学老师,却主动要求支援基础教育,上课时讲述了诸多文学名著,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以及鲁迅的名作等,对全班同学影响颇深。而李黎是语文课代表,基本上每次作文都是范文。
中学毕业前,李黎创作长诗《朝阳出生》,发表在《辽宁日报》近一个版。毕业后,李黎主动要求去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插队,“跨上骏马,挥起套杆,在茫茫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那种浪漫情怀,是我当年诗歌创作的热情源泉”。李黎骑马、放牧,什么活都学。担任生产队长与知青创业队指导员的他刻苦学习,没有电,买不起蜡烛和煤油,夜里看书就烧拖拉机用的柴油。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1978年,他以当时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在人大的7年求学时光里,李黎长久以来对知识的渴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李黎说:“人大中文系有各种评论写作课,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现当代文化论坛和文艺争鸣。”
那些年,朦胧诗备受瞩目。李黎以朦胧诗为研究对象,写就其成名之作《“朦胧诗”与“一代人”——兼与艾青商榷》,文章以将近一整版的篇幅发表在1981年6月13日的《文汇报》上。《人民日报》《诗刊》《新华文摘》进行了转载,《上海文学》《萌芽》等很多刊物向他约稿。他说:“上海是我的福地。”这是李黎文学生涯的转折点。厚积薄发,李黎从大学本科生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青年评论家。
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感,促使他进一步深耕诗学。李黎硕士毕业论文《解开诗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从文化的起源、人类精神现象的起源、诗歌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全面探讨“诗是什么”这个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作为李黎良师益友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告诫他:“要学好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必须要先读好哲学,尤其是思辨哲学。”因此,李黎不仅读了两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而且读了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美学》、费希特的《学者的使命》等专著,学到了如何历史、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
创立美中基金会,把中国审美文化带到美国
1985年,李黎获得硕士学位后,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开设“诗歌美学”一课。在北大,他结识了在此做访问教授的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主任、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袖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轫者F·杰姆逊教授,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一起看展、出行。由于杰姆逊教授的高度赏识,李黎被邀去美国深造,成为杰姆逊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在杜克大学,李黎被推选为中国留学生与访问学者联谊会主席。其间,他邀请时任中国驻美大使韩叙到校演讲。韩大使说:“你们要把留学生涯和中国未来在21世纪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美关系和你们的学习结合起来,广接善缘,广交朋友,尤其要多交美国朋友,不要局限在华人小圈子。”此话对李黎触动很大。
李黎当时正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中美两国朋友商议创办美中基金会,他说:“我们50后特别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创立美中基金会的意义显然比当个学者更大,中美之间不缺我一个教授。我平生最愿意做的就是创新,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因为中美关系对21世纪太重要了。”美中基金会1988年开始策划,作为尼克松总统和宋耀如(宋庆龄之父)的母校,杜克大学非常支持。1992年,美中基金会正式创立。
美中基金会创办了每年一届的美中论坛年会,包括美国企业家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过法律论坛,告诉中国人在国际上做生意如何了解相应的法律。美中基金会主办了很多文化活动,比如在杜克大学召开现当代中国文化研讨会,李黎邀请过谢冕、刘再复、李泽厚、顾城、王晓明等学者,和一些年轻的诗人开讲座。美中教育论坛上,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前驻华大使尚慕杰等都作过演讲。
文化交流更是频繁:2000年,著名钢琴家鲍慧乔带了50多个中国小艺术家和一个管弦乐队赴美,中美两国青少年在林肯中心联合演出《携手跨进21世纪》;2008年迎接北京奥运会,邀请美国歌手合拍MV《凝聚的力量》,在央视多次播放;2009年中美建交30周年,在林肯中心举办《红杉树中美友谊之约》,继朱逢博唱响《红杉树》后,30年后朱佳莉再次唱响《红杉树》……这些演出,还曾在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以及华盛顿、亚特兰大、旧金山、拉斯维加斯和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巡演。
2012年,著名钢琴家郎朗在上海音乐厅与美中基金会艺术总监、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佳莉、美国青年歌手卡罗琳合作,一起演绎了李黎亲自作曲的著名歌曲《爱,在同一个星球》:星光灿烂,每一点闪烁,都是一个梦的香甜,都是一份爱的流连;紫气东来,每一抹晨曦,都是一份美好期待,都发自赤诚的心田……
3
诗耕不断,《诗韵中华》成为品牌文化节目
几十年以来,李黎一直未放弃华语诗歌创作和研究,并于2014年成立了世界华语诗歌联盟,在全球推进诗歌的回归与审美文化的传播。“精神生活不能被物质的东西充填得太满,”李黎说。
而互联网时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使大家能够尽情发挥。“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呼唤心灵的回归,‘诗和远方’正消解着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焦虑感和紧张感,让人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
成为中国国家文化品牌节目的《诗韵中华》,是李黎又一个杰出的原创作品:以原创主题歌曲与音乐为载体,将朗诵、吟诵、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中国经典文化艺术元素融汇在一起,有效地实现多种艺术形式在同一审美空间的融合,通过声光音响舞美、虚拟现实的演绎,呈现中华诗歌的博大精深与唯美震撼。
这个节目光演出服就350多套,因为各个不同的朝代,服装各不相同:《诗经》,春秋服装;《楚辞》,战国服装;《观沧海》,三国服装;陶渊明,是东晋;唐诗宋词元曲更有风采……节目要顶尖、出色,服装必须专业。
总策划、总撰稿、总编导李黎用20多年做演出的经验,把诗歌这种传统语言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这台演出,从古到今,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新诗,一个半小时,无主持人出场,无中场休息,完全是中国诗歌与其他审美元素的水乳交融,回归心灵的家园,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最高境界”。
自2015年公演以来,《诗韵中华》足迹遍布全中国,并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成功演出,反响热烈。回忆起在海外的演出盛况,李黎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华侨们看得热泪盈眶,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看到《春江花月夜》这个节目时,眼泪止不住地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美国也找到了做中国人的感觉。”“为做中国人感到骄傲。”
如今,李黎经常受邀作演讲、直播,谈“诗歌艺术与审美人生”,包括在新华网直播间,在北大、人大、北京航空航天科技大学、深圳市民大讲堂等举办讲座,李黎丰富的人生阅历、惊人的记忆力、出口成章的诗句,总是座无虚席、好评如潮。
李黎说,中华诗歌与诗学典型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这就是思与境偕、以和为美,主张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哲学与美学理念,应该成为建设和谐、和睦、和平的人类21世纪的重要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