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第七次人口普查11月1日启动 中国人的大厦不能建在别人地基上 赔付4.62亿元后链家在客户体验上继续发力!
第7版:中国新闻/专版 2020-09-21
这支“铁军”谈到新时代北斗精神时,这样说:

中国人的大厦不能建在别人地基上

“我们为北斗的功能性能做加法,为误差噪声做减法,为密集组网做乘法,给个人得失做除法。”今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作为北斗三号系统建设的重要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近日组织召开了“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助推创新院跨越发展”的专题报告会。

从第一次在太空书写中国的名字,到2020年航天大年,中国航天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继“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后,如今涌现了既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北斗精神。

锻造出北斗“铁军”

全程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卫星创新院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龚建村回忆:“2009年起,卫星创新院开始参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累计承研14颗卫星,在轨12颗。”

卫星创新院的北斗人尝遍了酸甜苦辣——他们牵头完成11项关键技术攻关;他们成功研制导航卫星专用平台,确定了Ka星间链路、新型导航信号等重要体制;他们积极建设北斗三号卫星在轨支持中心……“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敢于奉献的北斗‘铁军’已经锻造出了!”龚建村感慨道。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引领着卫星创新院的航天人不断将中国科学家心中问号递交到苍穹深处。近五年里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型号任务,除了北斗外,还有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我们会坚持微小卫星设计、制造和应用协同发展,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微小卫星创新研发平台,成为我国微小卫星领域的核心力量。”龚建村充满信心。记者获悉,目前该院在研22种型号,67颗小卫星。

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

11年前的9月,卫星创新院副院长林宝军从北京“转场”来到上海,开始担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首发星的研制工作中。至今他还清晰记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记者会上的一段评价:中科院的加入,有力推动了导航技术的跨越发展,优化了工程管理,给惯性航天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导航理论,使北斗的目标从“保三争二”,改为比肩超越GPS。

“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创建了吨级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抢占了导航制高点,掌握了Ka相控阵星间链路。”林宝军自豪地介绍。“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彻底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我们开始做北斗的时候没有想‘卡脖子’的问题,不管是否被‘卡脖子’,我们都要自己做。立足于国人自己的技术把北斗完成,中国人的大厦不能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报告会上,林宝军坚定地告诉大家。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发了卫星创新院北斗团队的共鸣。

一张设计师2018年的航旅线路图,将不少人的回忆拉回到了为北斗建设冲刺的日子。那年,这名北斗人累计飞行98次、飞行里程12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

时光再往前,2014年,位于西安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星间链路测试场区还没有建好,就迎来了第一批测试人员。没有厕所、没有桌子,连睡觉都只有硬木板。场区里唯一的一条泥泞道是车子和人生生蹚出来的。“卫星创新院北斗团队这十年的历程,很多时候也像这个场景:方法和途径是走出来、实践出来、探索出来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王丹说,没有那么多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的只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