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后的居民小区
新建成的彩虹湾保障房
居民在小区活动室阅览书刊
虹口区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是上海“黄金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城市中央活动区核心区。近年来,虹口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取得突破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近年来,虹口围绕市民尤其是老年人需求,推动全区35个市民驿站再出发。不断完善居委会“全岗通"工作机制,2017年打造了居委干部”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1.0版“技能通”;2018年推出61项“不见面办事”和41项“零距离服务”,形成2.0版“服务通”;2019年探索“条线部门围着社区转、帮助居委解决难点问题”的3.0版“治理通”,已解决各类难题6500余个。虹口还成立全市首家加装电梯事务所“家加乐”,2019年加装电梯竣工27台,居全市第一。
北外滩街道
市区联手促旧改
虹口区35、36、37、38、39、43、44街坊是北外滩新一轮规划布局中首个启动的旧改地块,也是虹口区和市地产集团以“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旧改模式推进的第二个地块。街道在旧改征收工作推进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党建引领下推动该地块的成功征收,有效助推了北外滩驶入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快车道”。
街道党工委本着“旧改为民、旧改靠民”的工作理念,将山寿里旧改项目作为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重要责任田。在基地成立了一支由具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组成的群众工作组,通过全覆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将家庭情况摸底、房屋结构摸透、基本述求摸清。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熟练运用9种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法、真情感化法、换脸上门法、刚柔相济法、因人制宜法、现身说法法、迂回战术法,不断提高工作实效性,有效促进居民签约。
广中路街道
打造创业服务圈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街道重视创业型社区建设,注重创业载体、服务品牌建设,初步形成园区、功能、产业、企业、专家“五个集聚”的“广中创业生态圈”模式。3年来,共推动创业400余人,帮助就业近1500人。
街道通过打造“15分钟创业服务圈”,实施六个统一标准,搭建1个中心+4个工作站的创业服务架构,配备20名专业工作人员;推出“三办两承诺”,即“一口办、一网办、上门办、承诺微信预约、承诺全年无休”;通过一线:打造创业者微行走路线,把创业企业、园区串联起来,助推创业组织协调发展。一网:打造创业企业党建活力网,以互联网创业企业为主体,以花园坊为核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牵头,联动绿地创客、运动LOFT等打造活力网。一平台:打造创业服务智能化平台,依托“社区大脑”建设,与园区对接物联、数联、智联,实现大数据共享联通,加强需求对接,全面提升社区管理信息在创建中的应用。
嘉兴路街道
形成四级工作体系
2019年2月28日,随着虹镇老街7号地块A块最后一证居民自行搬家交房。这一上海曾经最大的棚户区——虹镇老街从上海版图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商品房住宅小区、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面积逾55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等。这些配套设施形成的十五分钟的生活圈,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街道多年来坚持以党建引领旧改、推进旧改,以旧改检验党建、提升党建。在旧改地块中继续发挥家园党建平台作用,形成“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工作体系,发挥党小组长“神经末梢”作用。街道党工委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相应制定一个支部创先争优工作方案,开展覆盖全体征收党员的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召开一次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会,引领党员率先垂范;发放一份党员倡议书,号召党员带头响应征收工作;张贴“党员之家”铭牌,亮明一张党员身份证等方法,促进旧改工作的全面推进,2012年以来所有地块党员签约率达100%。
江湾镇街道
探索加装电梯方法
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社区老年人新时代养老梦的“最后一公里”。街道通过破解难题,厘清居民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总结现有加装电梯的成功案例,综合各项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区域协同”的加装电梯“江湾模式”基础上,探索加装电梯的方式与方法,以更专业、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协助居民成功加梯,进一步解决辖区内的居家养老问题。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完善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的居民区治理架构,建章立制,建立责任制、培训制、协商制、例会制、结对制、督导制“六制”法,促进加装电梯工作的有效推进。街道将进一步搭建沟通平台,认真分析居民加装电梯的意愿,按不同小区情况、不同房屋类型进行分类梳理,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地提出“一房一策”,消除“痛点”、疏导“堵点”、破解“难点”,真正回应群众的呼声,切实为群众解决难题。
凉城新村街道
创新社区治理方法
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社区治理的生命线,坚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创新社区治理方法,解决民生服务难题,提升百姓获得感。近年来,街道通过深挖问题难点,聚焦群众反映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物业管理瓶颈性短板,探索在居民区着力整合物业服务资源,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三驾马车”即“三委联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运行机制,实现了长效常态精细化、项目化、自治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具有凉城特色的做法。
在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下的“三委”联动实践中,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原本的阵地意识慢慢转变、彼此间的一些隔阂逐步消融。面对社区治理中的难事、愁事,争资源、分彼此的现象越来越少,各方不再互相推诿,而是齐心协力共商共议解决办法,有助于实现工作资源共享、工作优势互补、工作方式互联、工作关系互助,实现聚人、聚力,更好地解决社区治理实际问题,使居委会、业委会工作及物业服务等赢得越来越多居民群众的认可。
欧阳路街道
“小小区”一体化建设
街道以“家园党建”为引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发挥街道党工委牵总协调作用,及时回应居民所思所想所期所盼,采用物业专项管理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模式,推进祥德路、山阴路、甜爱路、四达路街区“小小区”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推动居民区与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的融合互动,促进观念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提升小区环境品质,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居民更安心、舒心和暖心。
组建祥德路、山阴路、甜爱路、四达路街区一体化建设工作委员会,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内容,建立接待、例会、培训、信息公开、评议、约请等相关工作制度。在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团队等,深化互动交流,合作共赢;强化物业企业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通过民主协商、居民自治、物业帮衬等形式相结合,将“小小区”成片包干地管理起来,共同描绘街区一体化建设的“美丽蓝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曲阳路街道
完善升级“全岗通”模式
街道围绕“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的相关要求,通过“全岗通”模式的完善升级,以“精细管理、普惠居民”为目标,注重“常态化运行、可复制推广”理念,采取“点上突破,面上带动”的方法,完善精细化社区分类治理体系,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遵循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的原则,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确保“全岗通”工作的有序推进,街道不断加强资源整合,明确主责,强化协同,将管理和服务资源整合下沉到居民区,确保各项工作的推进“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同时,街道逐步试点推出“全岗通”自下而上提案制度、约请制度、评价制度以及自上而下联络制度、承诺制度和督察制度,建立“对下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动条线部门主动围着基层转,强化为基层服务的工作导向。
四川北路街道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街道依托网格化党建,结合社区精细化管理,发挥居民区党总支在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创新探索城区人居环境改造的方式路径,形成旧式里弄大修、“美丽家园”建设和小区“微更新”项目的“三位一体”的城区更新体系,在展现四川北路地区和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注重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有获得感、幸福感。
以“点靓主弄堂,品味老城厢”为主题,围绕“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多方共建共享”理念,坚持统一规划、成片改造的原则,确定在永乐坊、余庆坊、恒丰里等3个均有百年历史的老式小区确定综合改造内容,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全项目大修过程中兼顾里弄房屋外部修缮和内部优化,推进厨卫改造、“一平米马桶”等,提升近1万户居民的幸福感。同时,注重坚持绿色改造,摒弃大拆大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做到生活空间与风貌小区“颜值”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