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既有完美“人设”也有“双标”争议 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来
第6版:综合/国际 2020-09-27
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 祖国以最高礼仪迎接

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来

中国礼兵准备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上机 新华社 发

经过约两小时飞行,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今天中午安抵沈阳。时值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之际,祖国以最高礼仪迎接英烈归来,代表着对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纪念英雄、缅怀英烈,更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运-20“鲲鹏”送忠魂归国

当地时间9月2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9时),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隆重的志愿军遗骸交接仪式,此次移交的志愿军遗骸达117具。新华社报道,中韩双方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本着坦诚友好、务实合作精神,从2014年起每年都进行志愿军遗骸移交工作,第一次韩国移送437具遗骸是最多的一次,此次移交的遗骸数位居第二。

据韩国网站播放的画面,仁川蔚蓝的晴空犹如净土,22℃的温度和习习微风,不止让中韩交接代表们感到凉爽,更赋予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和韩国国防部官员完成交接手续,确认交接遗骸遗物,旋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士兵缓缓走向韩国礼兵,庄重接回烈士遗骸棺椁。祖国亲人为每具棺椁盖上五星红旗,并轻轻将国旗铺好展平。中国代表人员向烈士遗骸鞠躬致敬:“烈士们,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这是来自祖国的声音,穿越时空,令人动容。

起棺!解放军礼兵托起棺椁,在持旗礼兵引领下,缓步走向祖国钢铁雄鹰。与往年不同,中国空军首次用国产运-20“鲲鹏”运输机执行迎骸任务,该机更为先进,通体墨蓝色涂装显得更具力量感。《解放军报》曾报道,历次负责迎骸的我军运输航空兵都是各部队的精兵强将,都把这一任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无疑,运-20的迎骸准备更加细致入微,记者早前曾登上该机参观,气密的货舱空间宽大,系留索具足够结实,固定时方便省力,装卸台、电动绞车、电动吊车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英烈的棺椁能够暖和顺利地回归故国。

当地时间10时52分(北京时间9时52分),运-20从仁川起飞,经韩国地面空管寥寥几道状态调整指令后,“鲲鹏”顺利进入预定高度,以巡航姿态北返。从既往任务看,当运输机跨过北纬40度进入祖国大地时,会第一时间收到我歼击航空兵无线电呼号,那是两架执行护航任务的歼-11B歼击机发出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北京时间11时10分许,运-20在两架歼-11B左右护送下接近沈阳桃仙机场,11时17分主机轮稳稳触地,在地面上滑出丝丝白烟,仿佛为英烈播撒纪念的花朵。当运-20停稳时,护航战机在机场上空拉出尾烟,向志愿军烈士致敬。

这是不能出错的工作

此次移交的遗骸是2019年3至12月间由韩国军方挖掘出的,其中出土最多的地方是江原道铁原郡“箭头高地”(韩军第5步兵师防区),共掘出103具遗骸和1368件遗物。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该高地属于朝韩非军事区,2018年9月19日朝韩就共同挖掘非军事区内遗骸达成协议,2019年4月1日起在“箭头高地”发掘,至5月底共发掘出321块遗骨和2.2808万件遗物。韩国国防部承诺,以高规格礼遇成殓战争时期阵亡军人遗骸和遗物,让遗骸能到家属身边。2014到2019年,韩国共向中国移交599具遗骸。

挖掘过程中,韩国国防部遗骸挖掘甄别团是个不可忽视的角色。2000年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之际,韩国陆军成立“战争战死者遗骸挖掘团”,2007年从陆军管辖变为直属国防部,更名为“遗骸挖掘甄别团”。遗骸挖掘团专业性很强,所有成员都学过考古学、医学等专业。作为标准作业流程,挖掘团会对每一件挖掘出来的遗骸遗物进行精密鉴定和登记,遗骨先放进梧桐木棺,然后转移到大楼内的中央鉴定所,经整体处理室清洗,送入组织分析室、3D扫描室、显微镜室等处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身份之前,遗骨会有一个13位数字的编号以方便管理。前挖掘甄别团军官A某表示,“这是一份容不得错误的工作”。如果没有确认身份的话,遗骨将被放入纸箱中,送到名为“国先斋”的地方另行保管。国先斋全年保持温度20℃、湿度40%,出入门密码只有负责人知道,安全措施维持得很好,遗骨箱子也禁止放在地上。

珍惜牺牲换来的和平

据公开资料,中国仍有近20万境外烈士遗留或安葬在缅甸、越南、老挝、朝鲜和坦桑尼亚等多个国家,建有烈士陵园、纪念碑塔堂馆、雕塑等纪念设施100余处,中国认为“这些设施是传承中外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韩国2013年6月提出将送还韩国军方管理的中国军人遗骸(集中葬于该国坡州),之后开启了迄今延续七年的志愿军遗骸归国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加快实施境外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采取“就地保护原则”,其中包括62座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中国烈士陵园,并将统筹做好外国在中国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工作,确保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能得到有效保护管理。

与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几乎同时,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于19日重新开放,新增的千余件馆藏文物为观众详述峥嵘岁月的壮烈故事。其中既有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烈士的石碑,也有战士王玉才用缴获的敌人防弹衣、降落伞带等自制的书签,更有志愿军开凿扛住敌人飞机大炮的“地下坑道长城”的原始铁锤。令人震撼的是,铁锤已裂成4块,用铁丝牢牢绑固。纪念馆馆长刘婧媛说:“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这也激励着所有人,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努力奋斗!”而刚刚进馆参观的学生周红颖表示:“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珍惜前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今天我们牢记历史,自然要牢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不忘战争,尤其不能忘记那些在反对侵略战争、赢得战争胜利中牺牲的英烈们!

本报记者 吴健 通讯员 艾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