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太湖行 晨曦中的南迦巴瓦(油画) 南京东路食事江湖 初访景云里 木版水印室的“钉子” 他们还有乡愁吗?
第21版:夜光杯 2020-09-29

他们还有乡愁吗?

哲 俊

受聘到沪上的一些学校讲课,常喜欢在课余间隙与这些十岁上下的小朋友聊天。我问得最多的,常常是他们的老家在哪里?有些同学能报得出省和市,有的可以说出县名,个别学生能够说出村庄。这些孩子随父母每年或数年回去一次,有些则从未回过故乡。当我进一步问起他们家乡的人文掌故、乡土风貌时,基本上都说不出来了,能讲些家乡人文掌故的纯属凤毛麟角。

有一次,在同一位祖籍安徽宣城的小朋友聊天时,我问她是哪个县的,回答是泾县。再往下问,则一问三不知了。我告诉她,宣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那里有受诗仙李白青睐的敬亭山。李白还在游览泾川后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也让寂寂无名的汪伦在史册上有了一席之地。我还告诉她,宣城有徽墨,有宣纸,还有很多人文景观。泾县还是新四军的军部驻地,有国家级的扬子鳄培育基地,上海市民的蔬菜,不少也是泾县供应的。但对故乡如此灿烂的文明、悠久的历史,故乡和上海的渊源,孩子是茫然的,是无知的。

每念及此,我常会生出许多感慨,这些随父母到上海或出生在上海的孩子,他们对家乡对故土还有多少的了解?他们还有乡愁吗?

上海是个包容的城市,它广纳人才,接收了无数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我们的祖辈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上海这个大码头闯荡,成为最早来的那批建设者,为我们今天能够立足上海、过上小康生活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人们得以自由迁徙,更多的青年一代来到上海,为祖国腾飞发挥才干;也繁衍后代,寻找幸福,这些变化都是国家人口居住政策改变带来的成果。

中国人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的根永远在故土。万里江源总有头,百丈树木也有根。血脉代代相传不息,血脉所系常让人饮水思源,故乡虽不能常至,但心里却会永远装着它,这份情感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被多少代人反复吟咏;思念家乡也成为历代诗人、画家和作家的题材。流沙河先生自称是“成都文人”,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至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

我出生在上海,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常会将家乡的地图反复端详,那一个个听长辈说起过的地名,会让我凝视良久。新闻中关于家乡发展成就的报道,我常感到莫名的兴奋,其实那里就有隐藏在心底深处看不见的淡淡的又浓浓的乡愁。多年前,有了一次回乡的机会,当我踏上那块从未去过的陌生的土地,心里竟然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份神奇,可能就是存在于内心的乡愁吧。

中央电视台几年前始播的《记住乡愁》节目,我十分喜爱;近期开播的《中国地名大会》我也乐此不疲。这个节目介绍了一位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名叫郑国和,他在29年间,带了600多位乡亲回到广东江门,寻找海外游子在中国的根。这就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情感。血脉所系之地,是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也都割舍不了的。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同胞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正是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因为不管是走西口、闯关东,还是下南洋,思念故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天涯游子心,那份乡愁,虽说是淡淡的,却也是浓浓的,总是藏在心底,挥之不去。

故乡对孩子来说,已经很遥远了。他们已经将他乡当成了故乡。其实,任何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成了新的故乡。如同我们自己,不是也将上海当成故土了吗?只是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常带着孩子到故乡去看看,向孩子们讲讲故乡的往事,故乡的风土人情,教孩子讲讲家乡话。须知,乡音是游子寻根的密码,而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往往也赖以乡音而维系。乡音是通行证,它能将你迅速地融入故乡,永远记住乡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