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平
两年前的仲夏,作为领队,我和一批青年后备干部来到了沂蒙山,踏上了这片心仪已久、魂牵梦绕的热土。从临沂出城,趋车直赴沂蒙山,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透过两边的行道树,可以看到高耸的大楼和鳞次栉比的商店。再往前走,就出现了村庄、田野和起伏的群山,山没有想象中的高峻和茂密的植被,但山村中流淌出的小溪,四周田园的葱郁,让我眼前一亮,虽然第一次到此,我恍惚间有种似曾相识,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似乎早了然于心。儿时常听父亲说起沂蒙山,这不仅我的老家距沂蒙不远,父亲更是在这里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如今真的走近,有种亲切在心海荡漾。
沿着石板坡道,走进一处山村,村外溪流绕村而过,村中道净人静,鸟语花香。房屋大都是石块垒砌的,房顶盖有青瓦或茅草,依次向上排列。葱绿的树木和藤蔓从院墙探出身来,遮挡了沿途的阳光,带来一丝凉意。这是一座典型的沂蒙山村,也是如今的沂蒙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里有抗大分校校址,也有实景展览,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支援祖国解放事业的英雄业迹。跨进一户院子,只见一尊老妇的塑像,她就是著名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当年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伤员。这样的“红嫂”在沂蒙有许多。在后来的参观中,又看到了“沂蒙六姐妹“等女英雄的事迹介绍,据说这名称还是陈毅元帅所取。在孟良崮战役的日日
夜夜,”沂蒙六姐妹“动员全村烙煎饼、做军鞋、洗军衣,筹集军马草料,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不分昼夜地支援前线。还有妇救会长兰花,在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带领姐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凝视着墙上晦旧的照片,当年的她们一个个年轻秀气,虽身着黑色土布棉袄,却丝毫阻挡不住脸上青春光彩的洋溢,她们就是用自已的勇敢、坚毅和奉献诠释出了沂蒙精神。那个时候的沂蒙到处响着“为了前线,毁家支前”的口号,真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老百姓宁可自己吃高粱面、咽野菜,也要把最好的面食送给伤员吃。仅孟良崮战役,随军常备民工就有7.6万名,支前民工人数超出我军参战部队的三倍。
当走进放映大厅,观看描写沂蒙儿女支前的电视,听到片中响起的沂蒙山小调,我的泪就下来了,渐渐,两眼模糊,画面上的人物变成了奶奶和父亲,我仿佛进入了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那年,父亲参加八路军一去三年音讯全无,奶奶独守孤灯苦熬日子,还被还乡团抓走逼问。父亲在孟良崮战役中身负重伤,身上多处中弹,脑中被炸进了弹片,昏迷不醒。正是两位支前民工用树枝做担架,冒着敌机轰炸,及时把父亲送到了野战医院才保住了性命。此刻,只有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才感受到这一幕幕历史记忆的真切,激情再次在胸中澎湃。我为那个年代的人们而感动,也为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而敬佩,正是这样的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共和国的江山。
走在沂蒙老区,每个人的神情都是庄严的,对过去的一切既陌生又充满敬意。仰望孟良崮,静立苍穹,风和日丽,硝烟早已散尽。这更使人想到胜利来之不易,过往的奋斗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意义。在苍松翠柏掩映的华东烈士陵园,这里安放着2000多名烈士的遗骨,也镌刻着6万余名烈士的英名。骄阳下,大家走向英雄纪念塔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汗水从脸颊流下,谁也没去擦。当我上前抚平花篮上的垂带,心再不能自已,耳际响起的是孟良崮战役总攻时的激烈枪炮声,也是这样一个阳光炽热的下午,峭壁如削,弹雨如织,战士们仍一往无前地往上冲。我也再次听到了父亲曾经的话语:“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跟共产党走!我终于明白了,那时人们之所以无畏牺牲,义无反顾,因为他们心中都有坚定的信念。
在沂蒙的那些日子,面对这片红色的沃土,我时常热泪盈眶。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今回望那片土地,我依然念念不忘,那是父亲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也是我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