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图4)
◎胡申南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据说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至于月饼在古时也称“小饼”和“月团”,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中秋节也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如今每当到了月饼飘香时节,上海大街小巷食品店,超市随处都可以买到月饼。然而,五十多年前,月饼还是一种需要凭“月饼券”购买的“奢侈”糕点。在我的收藏册中,就有几枚上世纪60年代的“月饼券”,是二十多年前在上海云洲古玩城收藏品市场地摊上觅得的。
那是一个夏日的周末,我早上七点半就匆匆出门,乘隊道车从浦东赶到云洲古玩城时,市场里已有许多人在“寻宝”了。我寻寻觅觅买了几件藏品后在一个地摊上翻阅摊主的收藏本,突然见到两枚上海“月饼券”:
一枚是上海1961年“月饼券”(图2),票幅很小,约2厘米见方,纸张薄而粗糙,四周是蓝色花纹,中间有红色的“月饼券”和“使用期限到1961年9月24日止”等字样。右下边角有缺损,可能已被使用过。
另一枚是1962年上海“月饼劵”的样张(图1),竖版长方形,宽约2.2厘米,高约3.7厘米,分上下二枚,上枚圆形,下枚椭圆形,两枚四周都是棕色花纹边框,“上海市”和“1962”为棕色,“月饼券”和“九月一日至十三日有效”为红色,“样张”两字为黑色。
这是我开始收藏票证后第一次见到“月饼券”,在辨认真伪后果断买下。之后,我又收集到1963年苏州市商业局发的“月饼券”(图3)、1958年天津市的“月饼券”等票证。
记得那时每户发一张“月饼券”,凭“月饼券”到食品店可购买四只月饼,我家有6个人,毎人只能分到半块月饼。月饼分为广式和苏式二种,广式月饼价格较高,苏式月饼相对便宜,一毛多钱一只。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小孩平时很难能吃到这种可口的点心,所以每当看到月饼,连包装纸上的饼屑也会舔光。上世纪70年代后,购买月饼需要使用粮票,会挤占主食的购买份额,人们也不会多买这种“奢侈”糕点,到了中秋节能每人吃上一只也就满足了。
改革开放后,月饼不再凭票供应,随时可以买到。每逢中秋节,一些著名的月饼品牌如杏花楼、冠生园、功德林、利男居等月饼供不应求,厂商为了减轻人们集中购买带来的压力,开始发售“月饼预约券”,约定交货日期,人们凭“月饼预约劵”去指定门店领取月饼。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云洲古玩城收藏品市场五楼包房玻璃柜里看到五大张(毎张有三枚)塑封好的“2003年杏花楼月饼预约券”,另一套“新雅月饼预约券”有6枚(图4),都是票样,印制讲究,用纸高档,大小如百元人民币,印有上海名胜、东方明珠、中外风光等精美图案,以及月饼品种和价格。经过议价,这些“预约券”都被我买下。
同样是“月饼券”,前后两种的性质完全不同。前一种是物质匮乏年代,为了控制消费规模而发行的“无价票据”,后者则是取货凭证,是“现金价值”。从小小的“月饼券”里可以看到人们生活状态的变迁,以及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