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不写“美人”  只写“美”与“人” 芭蕾妆,你扮过吗? 英台破茧  化蝶玉环
第14版:文体新闻 2020-10-15

芭蕾妆,你扮过吗?

古典妆容融入现代生活

现场演绎芭蕾妆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风靡一时的欧式双眼皮,让少女心驰神往的漫画眼……那些如今被膜拜的“彩妆大法”,原来早在三百多年前芭蕾舞诞生之时,就被运用于舞台,人们通过线条和色块来修饰容貌,并用头饰和帽饰来改变气质。芭蕾经典名剧《天鹅湖》中,高贵优雅的“天鹅公主”就是芭蕾妆容的最佳代言。

刚刚开启的第二届“艺树计划”首场跨界主题讲座“芭蕾和妆容”日前在上海大剧院别克展厅前举行,活动特邀时尚专栏作家、译者顾晨曦,携手上海芭蕾舞团资深造型师闵晓梅、青年化妆师吴雯婷共同揭开藏于芭蕾妆容下的时尚密码。

芭蕾的历史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意大利宫廷舞蹈,后流传到法国,并在国王路易十四时期迎来开端。1653年,14岁的路易十四把自己装扮成金光灿灿的太阳王登台演出芭蕾舞剧。这个痴迷芭蕾舞的国王,想让自己“太阳王”的形象固定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而芭蕾是他塑造“王”的方式。

芭蕾的化妆,并不是独独适用于舞台的妆容,而是结合当时社会发展、审美潮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当时盛行浓妆,是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圈影响,更受启发于达·芬奇等画家,他们把数学家提出的黄金分割带到自己的人物创作中,以此来创作最漂亮的脸型和身材,而芭蕾舞的妆容修饰和服装制定也尽量趋近“黄金分割”这一美的规范。

芭蕾舞台上的时尚元素却至今影响着人们,细究起来,丸子头、蓬蓬裙甚至高跟鞋都是芭蕾之美在生活中的延伸。闵晓梅以“天鹅妆”为例,点出了妆容要分场合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化妆还要想到所要去到的场合。我在给演员化妆前,通常会先到剧场去逛一圈,看看今天场灯的主基调是什么色。譬如我们画‘天鹅妆’就不会选择很红的唇彩,而是会尽量用浅粉,因为《天鹅湖》是蓝色基调的灯光,在蓝光下红色会变紫,就不能凸显那份‘仙气’。”

舞台妆还能让观众了解那个时代、解读故事。闵晓梅坦言:“如今很流行的丸子头,最早就是盘发,现在的年轻人当然不会去在意发髻的高低。但若演时代剧,我们就会仔细处理,大家闺秀的发髻一般是在耳后,梳成S形的发髻,若发髻放很低那是仆人的角色。包括鬓边插花也是,通常风尘女子会插得略高,而名门贵族则都在耳后,绝不会高过耳朵。”

有意思的是,手中一支化妆笔就能让演员“脱胎换骨”的闵晓梅,日常却是素面朝天。记得多年前,她随团去中国台湾演出,因看到不少当地明星特地前往后台看她,就有记者悄悄布置了灯光机位,想在后台捕捉采访她,结果发现赫赫有名的化妆师居然素颜,闵晓梅当时只能如此解释:“我把所有最美的色彩都给了台上的演员。”

作为时尚专栏作家,顾晨曦也将芭蕾舞台上的时尚秘密引用到生活:“时下流行的漫画眼,其实在舞台上早有运用,将眼线画得略夸张来凸显眼睛,通过色块及阴影来改变脸型,化妆虽然不是整容,但若技法高超,照样能让你‘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