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庆云五色  翰墨飘香
第20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0-10-21

庆云五色 翰墨飘香

童衍方金石书画展

◆庆云五色(漆书中堂)

枇杷八哥图

皆大欢喜(漆书)

隶书扇面

隶书中堂

隶书六言对联

隶书六言对联

题吴昌硕单刀铭砚拓片

朵云(紫砂壶刻)

◆庆云昌光(篆刻)

童衍方在挥毫

◆陈湘波

金秋时节,欣逢朵云轩创立一百二十周年,庆云昌光,喜事连连。应朵云轩邀请,童衍方先生在装修一新的展厅举办“庆云五色——童衍方金石书画展”。童先生是当代最具名望的大家,在书、画、印、藏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苍劲朴厚、雄健清峻,方笔如削的用笔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志庆贺,展品多用各色彩笺,以体现“庆云五色”之祥瑞气氛。童先生用朵云轩所制角花笺,恭录潘天寿先生诗数首。展出作品所书内容多与“云”有关。如所作成扇廿件,均含“云”字。对联、立轴、横批,亦多含“云”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既是自然的现象,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写照。“云”随风而动,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云”总与自然相协调,不与自然相矛盾,所以能够坦然遨游于天地之间。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都崇尚这种追随自然本性的精神气质,认为有了“云”的气质,人就不会为世间的变幻莫测所困扰。这也让我想起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名句。

可以说“云”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几乎在艺术刚刚诞生的时候就进入了我们祖先的审美视野,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从出土文物来看,在中国的彩陶时代和青铜时代,“云”纹就是最具代表性、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纹饰图案,后来在历代的绘画、器皿和建筑上一直得到广泛地运用,以此营造出大片“祥云”的视觉形象,寄托着人们向往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

“云”在佛教中还代表着“无量无边”,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无尽。众生芸芸,皆于六道,迷惑颠倒,万劫不出,如陷黑暗。值遇佛缘,开示法语,破迷开悟,云开雾散,重见光明,故喻“光明云”“大光明云”。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载体,童衍方先生这些以“云”为主题的书法作品,看似只是个人化的偏爱和选择,实则显示出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对“云”在中国文化中独特地位的深刻把握。作为沪上收藏颇富的书画家,童衍方先生收藏了大量古代名家书法、印章以及碑帖,仅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文字或纹饰的古砖就有100多方。他不是简单地收藏,而是为了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激发艺术灵感。他从碑碣造像、石阙摩崖、汉砖瓦当中生化出自己古朴凝重的书风。在这些以“云”为主题的书法作品中,他通过笔下的线条和笔画的方圆、俯仰、向背、转折、提按、曲直、缓急,以及结构的收放、开阖、虚实、欹正、覆载、避就等变化,构建自己独到的审美符号语义系统,传达着他对中国文化中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哲学命题和思辨方式的个性化表达,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并以特有的形态,传递了中国人规范、潇洒的人格价值守格或破格的文化审美精神。

犹记在上海博物馆观王羲之《行穰帖》时的震撼,董其昌跋语曰:“此卷在处当有吉祥云覆之,但肉眼不见。”董其昌对“二王”的崇拜和敬畏可见一斑。今天,我们不但通过自己的眼睛,可以欣赏到童衍方先生的“庆云五色——童衍方金石书画展”,更能通过这些以“云”为主题的书法作品,体悟到字外的云霞之气,祥瑞之云。

童衍方

号晏方,一九四六年二月生于上海,浙江宁海人。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唐云二位先生。工书法篆刻,亦擅写意花鸟,精鉴赏,好收藏。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副社长、海上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