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良医仁心担风险  九旬老人病灶除 为“疫情”买单 买单后就不能使用优惠券? 可否对民宿实施统一规范管理?
第11版:读者之声 2020-10-22
一边是市场上受追捧,一边是惹人烦投诉多

可否对民宿实施统一规范管理?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出境游和跨省游受到一定限制,不少市民青睐城市周边短途游,导致特色民宿受到追捧,与此同时,有关投诉也多了起来。据了解,7月以来,12345市民热线共接到相关投诉500余件。安全问题、纠纷隐患、噪声困扰、环境破坏是被投诉的几大关键词。

监管有盲区

家住静安区平型关路121弄“黄山锦庭”小区的张女士(化名)向记者反映,黄山锦庭是一个动迁安置小区,新建成不久。她于去年刚拿到房,今年3月入住。“我在装修的过程中,看到1楼一户人家也在装修。”大概从今年4月开始,那户人家开始住人。“奇怪的是,三天两头换人,经常有人推着行李箱进出。”后来,她又多次目击到类似酒店服务员的“保洁员”去那户人家,“推着小车,换洗一些床上用品,用的被单都是那种酒店的白色被单”,她这才明白,原来这里成了一家民宿。

张女士表示,她从其他居民处了解到,小区其他楼栋也有人家悄悄开起了民宿。这引起了不少居民担心,“现在疫情防控这根弦还是不能松,天天有无关人员进出居民楼,谁来管?”而对此情况,管理该小区的仲蝶物业工作人员对记者称,只知道小区里有出租房,至于民宿,他“不是很清楚”。

类似情况在普陀区中远两湾城小区也在上演。居民李先生(化名)告诉记者,他所住的某号楼,某户三房两厅摇身一变也成了民宿。“经常有无关人员进出,有的还拖着行李。”一开始李先生挺纳闷,后来直接问住客,对方回答是在某平台上订的民宿。一批客人离开,就有专门的“保洁员”到来,拿来需要换洗的毛巾等更换。经观察,李先生发现时隔不久就会有新的一批客人入住。

中远两湾城还有其他居民也投诉那家民宿:“住的客人很乱,乱扔垃圾,半夜很吵,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大量外来流动人员出入对大楼疫情防控造成隐患。”

市民呼吁:民宿这一业态发展潜力巨大,优质、特色的民宿给了许多旅游者更多的住宿选择,但与此同时,藏身于市区居民小区中的民宿也惹出争议,是否涉嫌居改非?营业行为如何定性,怎样纳入统一规范管理?需要办什么证照?证照是否齐全?卫生是否达标?经营是否合规?如何严格落实住户登记工作?一个订房平台,一道密码锁,一扇普通的居室大门,使藏身于小区的一家家隐蔽的迷你民宿游离于灰色地带。希望相关部门主动跨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莫使这一业态存在监管盲区。

扰民常发生

民宿,方便了许多人的旅游出行、住宿休息,受到欢迎,可是个别民宿经营时只顾自己开心,不遵循规范,对周边环境和居民造成了不小影响。

市民黄女士(化名)反映,浦东新区周浦镇瓦屑北庄村某号民宿由私房改造,有三层楼高,一直存在噪声扰民现象。“这里有室外游泳池,戏水玩耍的孩子,聊天休闲的泳客,吵闹声不断;还有烧烤吧,烟雾飘散,气味熏人;音响经常从傍晚响起,一直开到半夜。”黄女士说,该民宿与左邻右舍人家都挨得很近,邻居中有三四岁的小孩,也有90多岁的老人,被闹得“头疼”,但交涉多次,没有什么改善。

另有北庄村村民向记者证实,7月中旬,上述该“烧烤轰趴馆”还招待了一群境外人士深夜在店外开“轰趴派对”,彻夜狂欢,周围居民忍无可忍,报警处理。民警到场劝阻,但民警一离开,立刻又恢复闹哄哄原样,居民只能再次报警……“只要有客人住,就打开了扰民模式。”该村民表示,所幸在周边居民的多次反映下,近期该民宿已暂时停业整顿。

郊区的民宿,除了扰民,还有的被投诉破坏环境。川沙镇陈行村一村民反映,村里一家民宿涉嫌向河里排放污水,导致去年6月刚整治过的河道又肮脏不堪。

市民呼吁:更多的民宿存在于郊区和乡野,那些地方人口密度不高,是否意味着住客可以“随性”了呢?不!安全、扰民问题同样应该是经营者不可逾越的一条线。规范乡村民宿经营行为,减少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的影响,拟定“行业标准”十分必要。

网上退订难

市民王女士反映,她通过上海绘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彩贝壳APP,预订8月18日入住某外地民宿,并支付了1099元。但暑假期间,学校要求8月16日起中小学生不能离沪。她于8月13日提出退订,民宿方面希望王女士向彩贝壳索要“退订单”才予办理,但平台客服一直拖延。“一开始说要扣10%服务费,后来又变卦,说订单生效不能退款。”王女士至今没退到一分钱。

医务工作者郑女士反映,她在网上预订了8月19日入住桐庐某民宿。“8月11日,我接到医务人员不得离沪的通知,立刻取消订单,但网站和民宿以我违约为由拒绝退款。”

市民呼吁:民宿就像个体户,各经营各的,难成大器,规模效应或是更好发展的法门。管理部门可以督促、鼓励一些大的旅游平台将民宿纳入统一管理(提供装修风格设计,统一提供卫生、保洁服务,统一提供换锁等安全保障),并可加强对民宿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核,加大纠纷协调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陈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