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现场做碑拓 记者 孙中钦 摄
非遗体验课吸引年轻人参与
赵嘉福现场指导
古籍修复中的“穿线”
非遗项目碑拓技术,对普通人来说大概有些“高深”,而古籍修复技术更是蒙着神秘的“面纱”。这几天,正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融汇古今,乐创未来——非遗技艺体验课”系列公益活动上,著名碑刻传拓专家、非遗传承人赵嘉福先生的传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和她的修复师团队一起,带领体验者亲身感受、学习“古籍修复”和“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两项非遗技艺,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让更多人了解
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2007年,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迄今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表示:“让更多读者了解、体验古籍保护技艺,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们上图人的职责。此次和万代南梦宫(中国)的跨界合作,旨在探索社会力量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间的协作模式,共同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呼吁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如非遗技艺的关注。”
让年轻人耐心
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的修复师们从“古籍修复”和“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两项技艺所涉及的几十道工序中挑选出极具代表性且相对容易操作的步骤构成了本次的体验课程。比如,“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中的“上纸”“上墨”与“揭纸”环节以及“古籍修复”技艺中的“补洞”与“穿线”环节。若不是深入体验,恐怕难以真正理解碑拓的制作细节,“上墨”动作的要领是双手需配合完成“斜下直落”,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落到纸上的动作要轻重适宜,轻了上墨太少,重了又容易把纸弄破,对手上的“功夫”要求不低。在“揭纸”环节,需轻轻挑起封口,以斜45度角慢慢揭起,此刻,屏息,能听到纸张微微的簌簌声。
而古籍修复讲究火候、分寸、手感,文字没办法表达,机器更是不能完全替代,只能依靠代代修书人口传亲授。书页要保持一定的湿度,用来修补的毛边纸不能用剪刀裁剪,而需用手撕,保持纸边的毛砾砾方能更好地与被修补的古籍融为一体。在现场担任指导的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非遗传承人,已经到了第四代,他们多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面对生疏却好奇的体验者,他们耐心而详尽地进行了指导。
每场活动的参与者都肩负着“共同修复一本书”的任务,由他们人手一页修复完成的仿制书页将由上海图书馆的修复师们重新装订成书,并与其他活动成果一起在馆内进行陈列展示。
让每个字生动两个小时的聚精会神,让每一位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从事这份工作的苛刻要求。无论是“古籍修复”还是“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都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与时间对话的艺术,要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和审美,才能在修复和装裱过程中留住“古韵”。人人成为见证者、参与者和实践者,文化传承才具有真正的活力。作为国内最大的古籍及善本保存机构之一,上海图书馆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们希望能通过这次“融汇古今,乐创未来——非遗技艺体验课”系列公益活动,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实现以社会参与为前提,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的。
本报记者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