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一同守护 江南雅韵结雅庐
第14版:文体新闻 2020-10-22
这家上海独一份的书场今年一百岁了

江南雅韵结雅庐

2011年2月6日本报文娱新闻报道雅庐书场面临拆迁

雅庐书场几经沉浮,走过百年

雅庐书场几经沉浮,走过百年

1983年,吴继平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顺昌路的雅庐书场。上班第一天,他踏进破旧的门头,坐在二楼办公桌,抬头便能看到天,朝领导丢下一句“明朝我勿来了”就扬长而去。嘴上说着不来,材料还在单位,当年的小吴只能留下来,成为书场的一名普通职工。

1991年,还没从上海戏校评弹班毕业的高博文第一次受邀走进雅庐书场,和四个同学一道,分五个流派唱《王十朋参相》,庆贺书场一年演出超千场。此后高博文就成了这里的常驻演员,也和吴继平成了朋友。

后来的后来,也就是现在,吴继平成了上海资历最老的评弹经理人,高博文成了上海评弹团团长。雅庐,一直都在,今年已百岁高龄。过去两天,长三角曲艺名家齐聚一堂,共同庆贺雅庐书场的大日子。

几经时代沉浮

作为沪上现存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后一家专业书场,雅庐书场的听客络绎不绝。从柳林路到顺昌路,后又搬到重庆南路,雅庐书场走过了百年。

在顺昌路时,书场市井气十足,生活百货样样俱全。演员们从后门进出,直接就通到弄堂里厢,演出时,高博文经常能听到喇叭声、叫卖声。外地演员来说长篇,就睡在舞台边上一个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顺着狭窄的楼梯走上去,还有一间房可以休息。

最热闹的时候,雅庐书场一天可以说四档书,一年演出轻松超千场。然而,“以副养文”风潮来的时候,不少书场都兼做舞厅,雅庐书场也改造成了招待所。那段时间从正门看,只能看到卖羊毛衫的店面,扒开来一看,才能看到当天的水牌。

渐成金字招牌

曾经上海多书场,单中心城区就多达20多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专业书场相继关张。囥在老城厢深处的地理位置,让雅庐免于过早被拆。

吴继平跟着雅庐来到了全新的黄浦区文化馆,顺昌路315号的门牌号,是他亲手摘下的,如今挂在了三楼的评弹展览馆里。小吴也成了老吴,“现在圈子里不认识我的,都是还没出道的”。

雅庐焕然一新,墙壁做成了青砖,门前挂着的牌匾“雅庐书场”是高占祥手书的。全套的红木家具,是花了老价钿从义乌东阳订购的。

相邻的展厅里,是雅庐书场的前世今生,有名家们当年登台仍显青涩的面庞,还有一些手稿和演出服。一些年老的听客不知道去哪里浏览当月书目信息,索性都来雅庐书场。一个月两个长篇演出,一次15天,连杨浦、南汇、嘉定等区都有听客慕名而来。

遗风余韵仍在

这两天书场里说的是杨薇敏的长篇《降龙木》。85岁的老听客张松涛,自带了两只酱菜玻璃杯,外面裹着编织的毛线杯套。老早在书场,听客们都是洗洗酱菜瓶,带去书场泡茶喝。讲究点的,用的是雀巢咖啡和果珍的空玻璃瓶,容量大,这也是身份的象征。

张松涛从1958年开始听书。那时碰到响档,根本买不着票,大家就坐在旁边的小房间看录像。住在杨浦区的张松涛,每天换乘三部公交车过来。

高博文记得,顺昌路的雅庐书场,椅背上固定两个铅丝,再放上一个圆环,就可以放茶杯了。以前雅庐好坐300个人,来得早的听客总是挑后排坐,效果好,也方便进出。如今的雅庐书场小了,仍然是最后一排的位子最受欢迎。后排的听客要内敛些,一坐,便是静心听书。

雅庐书场的听客,颇有些知识层次,有区里的老领导,有退休教师、工程师等等。听客形成无形的门槛,演员的挑选自然也不能推板。外地老先生们到上海来演出,也都爱来这里。高博文的老师饶一尘受邀做节目前,都要先在雅庐演一场,练一练。

多了年轻面孔

雅庐白领评弹沙龙是文化馆引入的一个评弹爱好者组织。组织者柯勇介绍,现在沙龙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空余时间大家聚在雅庐,与名家切磋。

有了白领评弹沙龙,雅庐书场听客的年龄大幅降低。雅庐书场还请来了90后相声团队九乐堂做夜场。在文化馆创作策划部负责人施小君看来,评弹好似闺门旦,相声好似小花脸,可以为书场带去活力。

今年国庆期间,上海评弹团最年轻的一代说书小先生在雅庐实现了首次长篇演出。季毅洋、郑鸣秋说《描金凤》,张振阳、黄济璠说《十美图》。第一个码头就在雅庐,郑鸣秋说:“老听客们听了几十年的书,生怕他们不满意。”没想到的是,老听客们不仅捧场,结束后还带着糖果到后台给大家打气。一位天天来报到的老听客感慨,大家风雨无阻地来,不仅是满足听书的心愿,也是希望雅庐可以长久地经营下去。

本报记者 赵玥

声音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

雅庐书场一百岁了,百年来她像她的名字一样,在雅致的房舍中传播着江南的声音——评弹,愿她永远都在。

黄浦区文化馆馆长孔晓敏:

雅庐书场的牌子一定会保留,百年雅庐将继续融入长三角演艺圈,邀请更多的名家响档前来演出。

黄浦区文化馆副馆长吴继平:

新时代,新征程,期待下一个百年的精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